美国大学申请须知

文/曹贤水

前段时间应涛兄之邀给一些DIY申请人做了一次美研申请微信课,一方面能用比较低的费用帮助更多的人,毕竟每年自己能亲自操刀的学生不多(虽然每年都不会断学生),另一方面也能让更多人看看留学机构是不是那么忽悠人,还是真的有东西。讲完之后,很高兴的看到,听课的同学们反馈都不错。知乎专栏开了,得给来点干货。所以就把关于美国大学申请理念的东西转过来,让大家了解了解全貌。

-------下面是辛苦涛兄整理的讲稿------

一、美国大学申请理念

这一部分看起来像是废话,但是这恰恰也是最重要的东西,如果各位DIY的同学们能够把这个理念理解透了,那么很多你们未来遇到的问题,都会根据这个思路找到答案。

美国大学的申请理念和国内的申请有着巨大的差别,先给大家说几个案例。一个北大的女孩,托福115分,GRE也接近满分,北大表现优秀获得耶鲁一年资格,因为在耶鲁表现很好,教授主动找她,给她写推荐信,这种背景,应该可以秒杀名校了吧?当年她一共申请了8所学校。

但结果很出人意料:零offer。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还有一个案例:当时很有争议的北京高考状元李泰伯。硬件大家可以百度一下,我提一下他的软件背景:学生会主席,喜欢作曲,兴趣广泛等等,如果各位看过他的自我总结,就会发现他是个很有思想深度的人,根本不是高分低能。可是这种背景,清北港大抢着要,却被美国11所名校全部拒绝!很奇怪,对吧?

然后我们再给大家看看我的两个学生。在和创的公共微信号的一个访谈中可以看到细节情况。他女朋友最初在USC见到他,反应是:你这种背景,怎么可能来我们学校!山东科技大学,托福不过百,GRE不到320,没有Paper,一个玩乐队的屌丝。另一个哈工程的学生,自动化专业,申请PhD,同年RPI在中国一共招了不到10个PhD,其他几个的背景不是上交,清华北大之类的,就是美硕,GRE、托福、GPA都比他强。

举着几个例子的目的不是说我牛,而是让大家明白美国人挑学生的思路,和国内我们常见的分数为王的模式很不同。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就很困惑,很容易产生纠结:GPA重要吗?GRE重要吗?软件重要吗?

二、美国大学申请特点

1、申请人多;
2、流程各异;
3、综合评定。

申请人多,其实大家都知道。

给大家举个数据:像专排在top20的热门一点的专业,一年收到多少份申请,大家知道吗?

比如Gatech的CS,PhD,一年1000多份申请,100多人Qualify,啥意思,就是ok啦,可以录。但是招生名额只有20个。

从100个ok的人里头,只能选20个。对学校来说是幸福的烦恼,但对学生不是。

稍微热门一点的专业录取是10%也很正常。更重要的是我要问个问题:那90%被淘汰的是什么人?

一般来说,申请研究生的学生本科都是非常优秀的,还要面临这么高的淘汰率,可见美国留学有多热了。

录取如此残酷,学校挑人都挑不过来,还需要人帮他们招生吗?模版性质的文书在这里就是找死。所以申请这种学校还把申请全交给中介全权处理,就是作死。

第二个特点:流程复杂

有些美国大学的录取委员会是招人的教授决定,有些是通过老师来定中国学生,也有一些是几个人一起打分,一致的通过,不一致的由Director定夺。

同样是藤校,或者Big 10,录取流程却各不相同。

比如大家都说博士申请中,老板(教授)的作用最重要。但现在也会受到一定的制衡。举个例子:我有个学生,申请哈佛,教授很喜欢他,但是最后系里却没要他。为此,这个教授,从此自己全球飞,自己招学生,再不相信系里。

还有个例子:有个学生,被研院拒了,理由是GPA太低,gatch的EE PhD。学生是中科大少年班的,硕士之后,工作10年了。最后结果是:学校把据信收回了,仍然拿了全奖走了。

那你们说,到底谁说了算?都是专排top5的学校。

大体规律来说,top30,老板权力越来越小;top50往后,老板权力越来越大。申请学校排名越靠前,受到的录取因素也越复杂,影响因素越多,所以想进牛校,牛推就很重要,因为从熟人里招,会降低风险。

第三点:综合评定,没有标准答案。

是天朝学生最难理解的,其实从我上面的解答你们应该能发现,很多问题,其实不是非此即彼。下面这个图片是几个招办老师的观点。

三、申请流程

不同学校流程不同。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想申请的院校是什么流程,有些学校会告诉你,有些不会。因为有些学校认为这个属于内部信息,不能公开,有些小米和教授则不觉得这不是事儿,可以套到。而且这个流程,经常变,换个系头(Department Head),可能就会变。各位同学做申请,不用像我们这样钻的那么深,把握大体规律即可指导自己的申请工作了。

从流程看:材料齐了,差不多第一轮考核,绝大多数都是综合评定,申请人太多的学校,可能会用小米,或者cut-off政策:淘汰一些肯定不合格的,剩下的都是掐头掐尾,最ok的,和最不ok的,是学校最快能做出决定的,所以很快会出第一批结果,据信或者录取。如果硬件啥也不行,软件也没啥特点,就直接cut;最纠结的往往是中间这部分申请人,这时候,就会很全面的去考察了,可能有些材料会过几遍。

中间这部分,比如奖学金,就有可能会安排面试(主要是PhD),MS相对会少面试,商科会有些,但是理工科就很少了,人太多,学校面不过来。

讲完特点和流程,接下来给大家讲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为什么美国大学会定期录一些小地方的,或者不牛学校的学生呢?

这个特别特别有意思,大家可以品味品味,宋晨说对了一点:diversity。其实还有两点,一是公平,美国大学经常有一种拯救世界的心态,所以他们要这样尽可能保持公平;第二点最有意思,按照常理,北上广的孩子从眼界,家庭资源,power,人脉方面会有优势,但是他们也明白小地方有好学生,这样可以保证diversity,同时也会比较公平,这里还有一个他们不会说的小心思,这样做,可以增加他们的申请率,淘汰率,增加排名,因为大家发现:原来我们学校也可以申请这种学校啊,于是很多原来不敢申请的,或者不知道的,都会申请。从这个事情,可以发现,老美在这个制度上,真的是思考得很深的。所以,大家以后做事,要尽量学会这种遵守现实规则,又不违背自己理念的模式。当然,并不是为了挣那点申请费,除非是小点的学校。

最后,说说各位diy申请要注意的问题

1、critical thinking。这点我一再一再强调,做事情,只有本着这种思想,才能把很多问题想明白,像上面的很多争议,你们才会看明白,也能明白,各种讨论,争论,到底哪个对自己的情况最适合。

我博客里面关于GRE重要不重要的讨论那篇文章,你们可以读读,有利于你们理解我说的这个思路。
水哥留学博文导航

2、积极主动。在美国,很自由,沉沦,还是向上,没人管你,是你自己的选择。我录你可以,只要你达到水平。来了,我也会尽量帮你。但是如果你不好好学,这是你自己的选择;该quit,毫不留情。同时申请,因为竞争很激烈,其实,无论是申请,还是未来找工作,还是以后做人做事,都是这样的,积极主动,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我娘跟我说过一句话:就是天上掉馅饼,你也得起得比别人早,才能捡的到。

3、节奏控制。对于diy,最难的事情之一是节奏控制。事情很多,考试,申请,文书(CV,RL,PS,Essay),选校。我有个理论:在所有环节中,大多数环节,不要苛求100%,做到90%就好,因为你把90做到100花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会很不合算。申请,是总实力的比拼,而不是某一项。总分高,才是赢。就像最开始说的北大孩子,她花了很多时间经历,提高自己的实力,但是最后展现,做得很差,最后总分就输了。

4、时间管理。跟第三点很相关,因为大家面临硬件软件的问题,各种事情如果时间管理不好,平衡不好,那么就很难在总分中取胜。

课堂答疑

1、截止日期前越先交申请越有优势?

其实这个也是分学校的,比如商学院,rolling,分轮的,第一轮录取率高,越早越有优势,同等情况下,越早越容易留下深刻印象;越往后,就越挑剔。

但是,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来说,就不见得越早越好,比如本科分RD,ED,有些孩子硬件不好,软件有优势的,ED,肯定是炮灰。因为ED虽然看起来录取率高,但是竞争其实更激烈,申请的都是强手,对这类学生,RD,反而可能有优势。

商学院也是这样,有可能第二轮反而不那么竞争惨烈,有特点的,分又不高的,第二轮可能就有优势。

2、是分数越高越好,还是过线就行,在文书和活动上多下功夫弥补呢?

这个其实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的观点是分人。如果这个学生很擅长考试,不擅长专业,那么就尽量刷高分,因为高分绝对是有意义的;如果这个学生死活考不出成绩,比如我刚说的申请Harvard那个孩子,就是这样,你让他刷死也没用,还不如去做科研,跟教授套磁了。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考虑一下时间投入的产出比。

3、套磁是不是没意义了?

具体我会在后面的课程给大家详细剖析套磁。这里简单说一下。其实分析流程就会明白:这也是不同Program,情况不同。上面说的那个哈工程的学生,申请RPI的PhD那个,给一个教授发了5封信,教授一封没回过,但是,最后去了后发现就是这个教授给他争取的TA。另外有个申请化工硕士的学生, 条件其实非常一般(是当年被录取学生中最弱的),就是通过套磁表决心,拿到理想的录取。所以套磁有作用,但对一部分人作用大,对一部分人作用小。

4、和专业没关系的软件是不是可以写到文书里?

这个要看具体情况,对申请需要的素质有意义就可以,我博客里有个“低托福申请EE前十名校录取”的案例,可以去看看。

5、关于这个时间的分配,老师这里有没有大概一个时间表?

时间规划可以分享给大家,随后分享WORD版本。


6、工作实习经验对公司品牌看重吗~需要实习证明吗?

同等情况下,公司品牌越大当然会越有优势。但这个东西不绝对。能学到跟申请方向相关的东西,才是最关键的。

实习证明,其实不是学校最关注的东西。不过随着国内学生不靠谱的越来越多,所以有一个,学校允许提供Additional materials的,那就可以提交。明令禁止的,就别提交了。

7、写每个活动和实习东西都需要提供证明吗?

学校更看重你在实习和工作中的成长,收获,得到的锻炼,对自己以及专业的思考等等,并不仅仅是一个Title。这些信息可能通过你的CV、PS展现出来,但并不需要相关的证明。

如果你在实习和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能够得到领导或行业里比较牛的人推荐,同时推荐信中很有料,就更有说服力。

© 北京森培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powered by GitbookLast Edited: 2017-04-01 07:37:01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