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的无奈
这两天媳妇儿总跟我抱怨自己手里的一个客户不争气,不努力,没想法,肚子里没货,害得自己不得不给他的文书中进行“包装”,到处找素材找资料。我就劝她说:不用做这么多,硬把他编成那么优秀,这就属于作假了。到面试时他还是会露馅,就算没露馅,到了美国其实是给咱中国学生丢脸。但是她说,拿那种水平的材料去申请,不是丢我的脸嘛。。。再说人家花钱不就是为了拿到一个好结果吗?对于最后这句,说实话,我挺无奈,因为这的确是现实。
编还是不编?这是我成为留学咨询师以来一直面临的矛盾。本来从咨询行业的本质来说,本来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咨询本质是希望通过自身积累的大量经验和信息资源,指导学生以最精准最正确有效的方式进行申请,实现1+1>2的效果。只有中介机构才会考虑材料作假这种形式。但现实却是,咨询机构也是商业机构,一旦客户提出涉及利益的要求,那么绝大多数咨询机构都会选择利益。例如,如果客户说你不给我申到top30,我就不签你们或者退款,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赚这笔钱,客户的实力又达不到学校要求,就有可能需要作假。(尤其是在软件背景环节)在这种情况下,编还是不编?
支持编的理由
1. 对很多客户来说,花钱找机构,就是为了申请到更好的结果,不然为什么要花钱?
的确,对一些人来说,留学最在乎的并不是学什么东西,有可能是海龟的身份,或者名校的背景,只要学校排名高就肯定好,至于学校的风格,学校的课程设置等等,对他们来说意义并不大。有人不认同(包括我在内),但我们并没有太多的权力去评论他们的这种需求是对还是错,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2. 在重要转折关头推一把,有可能让客户拥有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这种行为不可以理解为treating。
有种说法,只要能去常春藤,他的整个人生都将变得不一样。虽然有点夸张,但是总会有例子让人们会相信这个说法。我曾经有就有个本科学生,因为进入服务的时间比较晚,再去做实验已经来不及了,为了争取拿到理想的结果,在她父亲的帮助下,找来一些项目资料,将这些资料认真研究了一下并写在了自己简历中,最后拿到了一个PhD全奖结果。半年后准备签证的时候,她跟我说经过这半年多的准备和学习,她感觉甚至学到了比之前3年都要多的知识。这个过程她的收获使她从一个中流水平变成了班里专业能力最突出的学生。而且在她到美国2年后的一次聊天中,她回头看自己的经历时,非常感谢我们在申请时所采用的策略,让她有机会获得现在的一切。
3. 影响公司和咨询师的切身利益。
道理很简单:如果能够帮助客户拿到超出其期待的理想结果那么客户肯定会非常满意公司和咨询师的服务,这样无论是对公司、咨询师的名誉还是长期物质利益都是有帮助的。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肯定会鼓励这种行为,咨询师也不会介意这种行为。
支持不编的理由
1. 不公平。
这个也是显而易见的,把客户并没有做过的事情编成做过的事情,就是treating,对那些寒窗苦读,天天泡实验室的学生不公平。
2. 有损中国学生整体形象。
现在的中介、咨询公司越来越多,为了利益大家就愿意通过编撰把客户塑造成“最优秀”的申请者。所以中国生源的质量在走下坡路。而且由于西方国家对于中国还缺乏足够的了解,经常会根据所接触到的中国学生判断所有中国学生的质量。(老外思路很多时候比较直,没接触之前,很信任你,但一旦你辜负了他们的信任,他们将不再信任你)我有个学生去了Cornell之后发现自己之所以能去,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己有一个师姐在他们项目组做得非常好,所以教授对他们学校的学生质量非常信任。同样,也有很多教授被自己所招的学生所打击,明确声明自己不再招收中国学生。所以,如果把不合格的学生送到不该去的学校,其实是在毁整个中国学生的形象。
3. 对客户本身也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高等教育奉行宽进严出的政策,同时也讲究匹配。如果学生去了自己实力还没达到要求的学校,最后的结果就很有可能是被退学。我们曾经有个客户申请到了CMU(卡耐基梅陇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当时我们劝他选择另一个学校,因为我们担心他读不下来。结果他去了不到一个学期又重新找到我们,让我们帮他重新申请,因为自己实在读不下去了。还有个能力一般的高中生,去了Purdue(普度大学)一个学期不到就让我们帮她申请转学,想转去一个差一点的学校。。。所以通过编撰使学生去到不属于他们的学校就像是揠苗助长,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好事。
4. 对中国咨询行业咨询师长远利益不利。
这个说法,很多人肯定会说我想的太远,杞人忧天。但在我眼里,这个问题却是已经到了眼前的问题。举两个例子:NUS(新加坡国立大学)和NTU(南洋理工大学)明确在自己的官网上向所有申请者声明:他们没有和任何一家机构有代理合作关系,他们有权无理由拒绝通过代理机构进行申请的学生。(The University has not engaged any external agencies to undertake graduate student recruitment on its behalf. Candidates interested in our graduate programmes are advised to apply directly to the University and not through any agents. Candidates who apply through agents will not have any added advantage in gaining admission and the University reserves the right to reject such applications without giving reasons.)对中国学生情况的了解加深后,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这个问题,甚至会专门花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来考察学生申请材料的真实性。例如,ETS最近又在开发一个PPI(个人潜力指数)系统,看起来和推荐信一样。但是一旦其数据库建立完善,再想自己随便注册个邮箱去自己提交推荐信就不那么容易了。留学咨询行业,本应是非常高尚,非常值得骄傲的教育工作者,现在却被很多人所鄙视,几乎和“骗子”、“大忽悠”画上了等号。。。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们不能自律,那么我们其实是自己在终结自己的事业。
对比完编和不编这两种观点,我接下来想说说我自己的一些个人想法,希望能够给大家,尤其是正在被这个问题困扰的善良的咨询师们一些启发吧。如果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我也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意见、建议。
我一直奉行:尽人事,听天命的做事原则。(也可以理解为: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们知道其并不是完美的,但是很多现象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我们不可能像个愤青一样,更多时候,我们只能在环境和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所以尽人事:
首先,理解“做最好的自己”这个理念。(推荐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申请,不需要总去和别人比,更多的去和自己比就好了。周国平说过一段话非常有哲理:“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只等他有一天来认领。一个位置对于他是否最合宜,应该去问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看它们是否感到快乐。”如此多的优秀的大学,不是排名高的才是最适合你的。根据我这些年的经验来看,留学申请,尤其是美国申请,绝大多数时候申请者最后拿到的结果是和其实力匹配的,极少有那种无法解释的申请结果。太好的学校知道你实力不够,不会要你,太差的学校会觉得你over qualify,也会拒掉你。所以在申请时只要尽了人事,该做的事情做到了,那么就可以淡定的接受申请结果了。
第二,进行正确和深入的分析和说明,给真正适合客户的建议。无论我们碰到的是什么客户,既然打算出国,肯定是希望追求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的。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的为其考虑,我们的建议真的是为他们好,能够更好的帮助他们,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能听得出好赖,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的。就像我曾经有个客户,学的是染整专业,第一年自己申请化工专业时只拿到了2个AD。找到我之后,我在认真和她沟通之后发现她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业余时间一直在做英语导游,对酒店这套系统比较感兴趣。当初选择出国只是因为身边的人出国,她不服气,也要出。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和尝试,我决定放弃在化工方向继续套磁争取奖学金的计划。因为要想套奖,必须有足够的实验经历。她已经毕业,让她回实验室做实验不现实,要想做到,只能拿别人的材料来编。相反她在几年英语导游的经历中发现自己的优点更多是在跟人沟通,有大量和酒店打交道的经历,对商科方面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就让她忘掉之前的申请,申请酒店管理专业,这样我并不需要去编一些她根本没有做过的实验,只要让她去重新考试,同时将她的工作经历进行恰当的包装即可。最后她拿到了美国酒店管理排名第二的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的结果。(而她自己申请化工只拿到了北卡州里大学的AD)
第三,尽力推广和做好背景提升服务。让客户更早的进入服务,这样可以在更长的时间内对客户进行全面的规划指导,以客户的目标学校为引导,找出差距,进行相应的准备就可以了。虽然现在很多客户并没有接触过这种概念,但是这种共赢的服务模式我相信是留学咨询行业的发展必然趋势。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背景提升服务最关键的工作是客户时间的合理统筹规划和客户所有资源的分析和挖掘,在于申请理念的引导,申请工作的执行力度监督,在于申请准备工作过程中方法的指导建议;而不是取代专业老师、教授的作用在专业学习方面指导客户学习,这是不现实的。
第四,适当的基于客户实力进行一定的包装是可以接受的。之所以这么说,因为事实证明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是有很大的成长潜力的,只要肯努力,快速提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所以如果可以预见到客户能够在申请的过程中将自己写在申请材料中的专业内容进行消化的话,是可以这么操作的。只要客户在面试时或者在入学时能够将自己写在申请文书中的内容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那么就不会有问题。
尽了人事之后,就可以平心静气的听天命了。
我在培训咨询师的时候经常会告诉他们:如果当你在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向客户说明了利害关系,反复的沟通,客户仍然把你当作中介,自己什么也不想管的话,那么这种客户也很好做——提供多少素材就用多少素材,如果不提供,找个跟他实力差不多的学生的素材用在他身上,把这个case做完给他一个属于他的录取就好了。既然他都对自己不负责任,那么我们更没有义务。他花钱买的是结果,我们提供给他符合他的结果就好了。至于出国之后,会不会后悔,能不能成功,就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了。这样我们对得起公司,对得起客户,也对得起自己。不过我还是要强调,这种冥顽不灵的人真的极少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