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顶尖法学院申请案例-Harvard,Yale
我今天准备跟大家分享一个我的失败案例,希望对于那些准备申请美国顶尖法学院的学生有所帮助。在美国,最出色的两所法学院毋庸置疑就是哈佛和耶鲁,从事这么多年的申请工作,到目前为止我的学生还没有一个获得过录取。这也是我个人感觉特别遗憾的事情。
下面这位同学是我的申请08年秋季的一个学生,我们一起努力了两个申请季,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他的背景如下:
法学职场精英求进修紧盯顶尖名校
其实通过上述对杨先生的基本情况介绍,大家都应该看得出来,杨先生在美国已经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同时9年的律师工作中,他主要从事企业并购方面的工作,完成的案例多为几亿、几十亿的案例, 颇有成就。当接到杨先生的case时,我是有些迟疑的,因为按照这样的背景已经没有必要再读一个法学硕士了。但通过之后的了解,他知道杨先生的目标是希望从法律执业转型为学术研究,因此,锁定名校。同时,这也为申请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
留学申请就此定下方向,那么如何能够成功说服教授,自己已经在学术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就成了申请的一个重点。当然了,客户申请的劣势也是要深知的。
多重难题规划师如何带领学生突出重围?尽管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与此同时,他身上的劣势也很突出。
首先,杨先生在学术方面的背景比较单薄,他没有任何科研经历,甚至没有特别能拿得出手的论文,尽管经手了那么多大案子,但是,他却并没有留下系统地案例总结。他所锁定的这几所顶尖名校的法学院对于申请者的学术背景非常看重,而且最具竞争力的申请者无疑是那些曾经在法学院任教的学者或者有着突出的学术背景的学生。
其次,杨先生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然而,美国这几所顶尖法学院均不欢迎已经在美国读了一个LL.M学位的申请者。
同时,这些顶尖院校的招生名额是极其有限的,例如耶鲁法学院,每年招收25名学生左右,基本上也就是有中国学生一个名额,而哈佛法学院每年招收的100名学生最多也就有3到4名是中国学生。
这样分析来看,申请的范围还是非常窄的。如何突破重围?
- 多番努力竟成空众大学拒信连连
如何创造一个领域使自己成为这个领域的No.1?如何创造性的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自己的研究计划是否现实可行能够打动对方的教授?这些问题都成了杨先生在申请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得不说,假如能够出色的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杨先生的录取成功率将大大提高。
尽管在文书上尽力展现了杨先生在9年工作中遇到的案子,也尽可能生动描述了他在律师这一行所做出的努力,尽力弥补那一系列的难题。但是,杨先生细心的准备和付出依旧没有获得对方的青睐,哥伦比亚首先给了拒信,明确表示不能接受已经在美国LL.M.毕业的学生,其他三所学校也都表示竞争激烈而不能录取……这第一次申请以失败告终了,那一年是2008年。
- 卷土重来结果依旧不理想
如果你做了100%的努力仍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那只能重新在目标设置上寻找问题。经过了第一次的失败,我开始反思这次申请,并建议杨先生是否考虑降低一下申请标准。他却表示自己一向是个宁折不弯的人,始终不改初衷。面对这样执着的学生,我的斗志也被激发出来,抱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心态,在2009年再次帮助杨先生向Havard和Yale提交了申请。虽然我们对每个环节进行了更细致的优化,但那年的申请结果依旧不理想。
经过了两次失败的教训,杨先生也基本认清了情况,放弃了再次申请。从杨先生的案例能看出什么呢?一流大学的竞争是激烈的,一流大学一流院系的竞争就升级为惨烈了,所以对有着浓重名校情结的申请者而言,是否能改变申请初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