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感受:一个985大学生交换出国后…
文/曹贤水
经常有人问:现在留学生这么多,留学还有意义吗?花那么多钱留学,值吗?
我从事留学咨询的这些年里,一直都是跟中国比较优秀的年轻群体在打交道,在这里,我不想写个长篇大论去论证这些东西,只给一个我自己很直观的感受:很多一开始不想留学的优秀学生,比如国内top10大学的综合素质很好的学生,如果他们去美国的大学交换后,大多数会坚定自己留学的想法。
所以我在这里给一个可能不科学,但是很明确的个人观点:如果你家里有钱支持,时间允许,对自己有比较高的期待,不是想舒舒服服过一种平淡的日子,那么就别犹豫了,努力挑战那些世界级的学校吧。
下面附上我们一个学生发给我们的交换感受:
DKU是一所我不愿意把它名字小写的学校。这段时间想了很多,想说的也很多,但却不知道从何写起。
还记得Orientation Week的时候,就感觉到这里与众不同的地方,更准确的来说是与我之前所经历过的教育不同的地方。 从破冰开始,同学们就给我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即使我们不是同一个年级,不是同一个program,不是同一个国家。Professor们的亲和也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还记得晚会上professor们都去台上手舞足蹈的样子,从未觉得可笑,只是温暖。
Orientation的狂欢也延续到了之后的学习中。在这里,总会有人陪你彻夜狂欢到日出,同时,熬夜学习到日出也绝对不会孤身一人。在这里才真正感觉到了时间从指缝中溜走的感觉,已经有很多次和同学讨论过该怎样安排时间,大家在一起绞尽脑汁想要去挤出那么一点时间,最后得出的方案只是再早起一个小时去增加自己清醒的时间。
可能是我选课的关系,三门课workload都不轻,特别是science fiction,堪称本session workload NO.1。 从开学初鏖战到2am再到托福考完之后熬夜甚至看到了日出,再到如今已经可以轻松在12:00之前解决问题。在sf上收获的不仅仅是学习效率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大家思维的碰撞才是重点。
每次看完一篇小说或是看完一部电影,posting从来不规定主题,最多最多也就是一点instruction questions罢了,很喜欢这种自由的感觉,天马行空,不受约束,就算脑洞再大,只要能提出evidence来支持,也可以得到满分。
自由也不仅仅局限于作业中,professor的上课内容也很自由。明明是一个偏文学方面的课程,还会时不时提到物理方面的知识。话题发展着发展着,就会扯到一些别的话题或者别的领域。
感受自由的同时也不得不由衷的佩服professor知识的渊博,文章、书籍、电影的名字、年份和作者(导演)都了然于胸。上课讲的内容真的会给我很多启发,会让我去思考一些关于哲学方面的问题,何为意识?何为正义?人性是什么?…
想想这一个月来真的有可能比我过去在武大一年学到的东西还要多。所谓的思修马原近代史现在能记得多少呢,在这里一个月学到的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知识。我学会了怎么去看书,怎么形成critical thinking,怎么support 我的观点,怎么去欣赏电影。这些都没有老师直接教给我,我只是在引导下,又或是在绝境、在压力下,自然而然的知道了。
我想这就是中美教育体系之间的差异吧。我们强调的是课上教育,老师的质量就是关键,小升初、初升高,选校的主要标准不都是看老师么。名校的老师教学质量高,甚至有不少老师借着名号招摇撞骗也骗得不少钱。教师质量决定教育。而美式教育则是课下学习,自主权在于学生。
Reading material看不看是你的问题,不看的话搜索一下wiki也照样也可以扯出一些观点来。但是如此下来也就失去了阅读的乐趣,接受的都是别人的观点,有何意思,从作者的表述中体会到新观点、恍然大悟的那一刻是最开心的。
亲身经历过这样一次体验,读到小说有一章提到了相对论,又扩展到时间,又拓展到了宏观和微观的层面。第一次看的时候真的是完全no idea,什么鬼都看不懂。后来自己上网去搜索了一下相对论,时间等等信息之后,吃午饭的时候真的就是突然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折腾了一上午,600字的posting半小时就写完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完成作业很easy,学到东西看自己。而且,个人感觉,在中国当老师或是教授,主要任务还是教书,自己的研究一般都会放到次要的位,又或是干脆不教书直接专心学术研究。而在美国,却是相反。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大牛,诺奖得主给你讲课都不是痴人说梦。
能让我们第一时间就了解到学术潮流的方向还有最前沿的资讯,真的是一个很幸福的事情。这也是我深有感触的一个点。还记得在武大去实验室那会儿,实话实说,学长学姐们做的都不是有什么创新性的东西,换句话说,他们在做的只是有前人之见的学术,并且要在中国应用很少或是没有的研究。这就是所谓的科研么?花着国家的钱,做着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
当然,我这些说法可能有些局限,毕竟我只是去了我们院下属的一小个实验室而已,并不能代表所有。但是我相信,这个现象绝对不少。
一开始只是想谈谈自己在DKU呆了一个月之后的感受的,没有想到却写成了一篇安利。也许我真的更加适合美国的教育方式,这一个月,出国转学的决心更加坚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