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LAC---Randolph College的那些年

访谈学生:爱思

就读学校:Randolph College, Lynchburg, VA

就读专业:Business major, Music Minor

入学时间:2010-2014

就读学位:Bachelor of Art

介绍一下学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气候

学校坐落在Lynchburg, VA(弗吉尼亚州林奇宝),算是中国的二线城市规模,但是人口很少。从这里开车到DC Washington只要3个小时。

Lynchburg气候很好,夏天不是很热,冬天也不怎么下雪,冬夏温差不是很大,湿度挺大的,南方的天气吧。Lynchburg西边有座山叫Blue Ridge Mountain(很大的一片山脉一直延伸到左至亚洲),所以不用担心美国中部常有的暴风会刮来哦。想去看海也是行的,开车到海边3小时左右。

说说学校Randolph College的历史事件吧,南北战争期间,我校的图书馆作为Washington D.C. National Museum的备用“保险箱”,馆名是Randolph College Maier Museum,以备首都沦陷时一些无价的艺术品不遭到破坏。Randolph College历史上是女校,很负盛名,叫做Randolph-Mason Women’s College(RMWC),历史很久,2007年才转型为男女合校。

平日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如何解决?

我一般在食堂吃,一周买19顿的餐卡,周一到周五早中晚都是在学校,周末的话,只有brunch & dinner,就是“早午餐”和“晚餐”,都是自助的。这边超市一般是美国人开的,有一个亚洲超市,不过有点小。资深吃货可能会不适应没有地道中国食材的生活。

穿的衣服,在网上卖的,会选择Amazon, eBay这两个,线下购物会选择Macy's, TJMaxx, Ross这些。日常用品就在Walmart(沃尔玛)买啦!附近还有有机蔬菜店叫Kroger, FoodLion,但是有点贵。

我是住宿舍的,学校规定24岁之前必须住校(现在政策可能有改动)。分为单间和双间,这个是按照抽签结果来分配的,分年级抽签,高年级的先行选宿舍,数字靠前,可以优先选要单间或双间。学校宿舍一共有6个楼,有不同的楼层、不同的地板(木的或者是地毯)、安静的宿舍(有quiet hours,适合学霸型)、都是女生的楼,或者男女一起的楼层(coed floor),都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的。从2015年秋季开始,出现了男女混住宿舍的选项,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学校会受理男女同屋的宿舍申请。

说道吃穿住行,就说说费用。我的学费(Tuition)在2010年入学时是$30000,其他的有住宿费(Housing)Meal Plan,保险费(Insurance),杂项(Miscellaneous)- Student Gov. IT费(比如可以去学校IT处修电脑,安装官方的杀毒软件),这些加起来有$13000,总共是$43000,但我申请到了26000美元的奖学金(Scholarship & Financial Aid)^_^,而且平时一周可以做10小时的兼职(work study 10hr/wk),像是图书馆管理员,助教,语言辅导,球队管理,国际招生处指导员,我都做过的,哈哈,还帮过学校行政后勤部门刷新墙面翻修宿舍,同时也get了一项新技能---刷墙!

学校里中国学生占的比例?周围的同学如何?

中国学生不多喔,每年就1名吧,偶尔有一个录取年没有中国人。国际生的比例在10%,其中5%是亚洲的,包括日本、韩国、缅甸、越南、尼泊尔、印度这些。

我认为有两种人吧,一种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做什么。比如有一次上关于宗教的课,同学跟老师较劲,班上一共有12个人,论述上帝存在的问题。我不信上帝,还有2名美国男同学也是不信的,但是教授是基督徒。我们就因为一句话和教授讨论有20分钟,我认为这种类型的称谓学术型,他们平时在路上都是讨论一些学术上的内容。整体上来看,学校的学术气氛很浓厚。

第二种人就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而且自我感觉良好的。喜欢张扬的,不是很学术的,觉得开心就好的一类人。他们会把时间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什么样的事情都有,有些可能在我们“奋斗党”眼里看来是无意义的浪费时间,但他们在其中能获得乐趣。其实也不好评说周围的人,因为什么样的人生都是个人选择,没有人作价值判断。

学校的老师如何?

学校的老师都是Doctor(博士)级别的,学术能力很强,并且非常专注于教学,学校观念在于普适教育(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各门教授会照自己制定的教学大纲(syllabus)来执行教学。科研的话,有的教授会暑期带着学生做,也有的联合其他教授(不一定是本校的),一起做,有机会再出一本书这种。老师们有了博士职称后,每隔一段时间有1年带薪休假的时间(sabbatical),这期间他们会撰写书籍。

关于选课的话,开课两星期之内,觉得课程学不来的可以退,但是这个学分没了,会耽误最后毕业的进度。关于学生助教,我们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Teaching Assistant(助教),因为大一到大四所有课程都是教授亲自授课,即使有类似助教的工作给学生,也仅限于非直接接触学生类的非主观性工作。

教授们都很注重公平性。记得一门课,只有我和另外一名男生。上课之前的一晚,我照例抽出时间按照Syllabus读了200页的书进行预习(因为教授们都是直接与学生交流感受的,不是像国内的灌输式教学)。但那个男生因为通宵复习另外两门期中考而没有预习,教授礼貌地把他请出去了。教授说如果没看书的和看书的一起上课,就十分不公平,因为没看书的(他)在剽窃看书同学(我)的知识。

老师们也很care参与性。我曾经选过一门普拉提,出勤率占最终评定的40%,比重很大了。那一段时间在熬夜写PAPER,早晨实在没起来,所以迟到过几次,后来老师警告我要给我评F了,我当时急的呀,就去找系主任问怎么办,还好这个主任的课我上过几节人也很nice,在协商之后,舞蹈课的老师要求我去观察一节芭蕾课并写一个论文论述芭蕾与普拉提的异同,之后的每节课必须到场,就免去给我F。

平时上课是怎么样的?学习气氛如何?社团活动呢?

课上平均是7个学生,我记得我过只有2名学生的几门课,课堂讨论表现占总评定的5%-10%,所以课上要和教授交流,像翘课这种事情就不要想了。上课时间有50分钟的,也有80分钟的,我学的是商科,听说理科生的实验课(lab)是3个小时。选课时,学校要求学生,每一个学科领域必须选一门,也就是说,尽管是理科的学生,也会学习文科的知识,商科的学生也必须要学习一些理科的知识。

社团活动有很多啊,学生会会开例会,大家提出的想法和意见,问题都会及时得到解决。因为学院少,学生也相对少,所以办事效率非常高。每天都能见校长,打招呼吃饭,学生都很嚣张,哈哈。周末会有party,各种party,一般十个人左右。如果想安静的读书就去图书馆,图书馆开到凌晨1点。周末晚上图书馆不开的,自己找地方咯。Work hard, play hard!

转专业的难易程度,如何转专业?

转专业很好转,我最早申请的是心理学。学校的毕业要求是修够124学分,除了专业课之外的,必须要修够30-35学分的通识(General Education)课程,我大一时候选了政治学,国际政治团体政策课程。期末的时候写了一份10页的政治稿,导师觉得我写的很有悟性。于是乎,听从了政治老师的意见,我多选了几门政治学,像是拉丁美洲妇女权益这些。大二时期又因为兴趣修了经济学,觉得经济学专业很好,但上过好几门之后发现缺乏实践性。在跟导师长谈之后我修了一门商科入门,感觉很对,于是决定学习商科。所以其实我前两年一直在摸索,从心理学转到政治学,又转到经济学,最后选定了商科。哈。

到了大二的第二个学期,就要定下来专业,定什么专业完全看自己。在我们学校,大约每六七个学生就会有一个导师,一般学生有什么问题就直接找导师说了,像是转专业这种,就可以找导师聊,很容易。

学校提供的实习机会有哪些?

我在大三下半年的时候开始实习,实习时长一年半。实习的资源由学校提供,但还是要自己去投递简历和面试。因为文理学院要服务的学生群体总数不那么庞大,所以老师能够帮助到的学生比较多,也很全面很细心,像是简历和求职信都是学校帮着修改,还指导了我们面试,告诉我们怎么表现才是专业(professional)。

学校申请研究生的人多吗?想读研在LAC期间应当如何选课?对GPA的要求是怎样的?

申请研究生的人很多,据我了解,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大多都去到了美国前30的大U学校。也有申请PHD这种学术型的。GPA的要求一般是3.0+,比较顶尖的就要3.5+了。每学期GPA高的学生,会进入“校长名单”(Dean’s List),这个就像中国的尖子生,能有机会受到校长的称赞表扬这种。毕业时GPA保持在3.9、3.8、或特定绩点会被推荐至national academiaassociation, 好想学术联合会,是一个荣誉,不同专业和联合会有不同绩点要求,是全美认证的,对于硕士及博士申请都有很大帮助,并且只有高质量的学校才有资格推荐这些荣誉会的会员。

如果将来想读研究生的话,选课方面,抓紧学完通识课,然后进行专业课的学习。但是本科的专业课内容并不深入。决定了要读研究生,并且定下来要读哪一个专业的话,就自己多学一些相关的课程。像是一些工具类的学科,比如数学,选课的时候多选些也可。

当时是如何申请到Randolph College并且获得奖学金的?

高三的时候没想要出国,但是不想上国内的大学。2008年高三毕业GAP YEAR有2年吧,09年开始准备申,最后10年秋季获得录取,就来美国上学了。Gap year的两年期间,我做了中国青年报专栏《知心姐姐》的青少年心理咨询栏目志愿者。是一份兼职的工作,也是先培训,然后入职的。我对心理学还蛮感兴趣的,申请大学的时候,最初的选择也是心理学来着。我还有另一份全职工作,一直做到了出国前的一个月。

我的申请很个性化,属于很有性格那种。哈哈。简历是手绘的,一把电吉他的造型。申请的心理学,也和我之前的工作经验相关。最后获得Offer的时候,觉得一切都值了。当时还在上班,收到学校邮件的时候特别开心。

你现在的想法和出国之前一样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出国之前的想法就和众多中国孩子一样的吧,出去镀个金,看看世界,拿到一份高含量的文凭,最重要的是找个好工作。还能练练英语呢,觉得美国很自由,很注重发展个性,于是就出国,去美国,就这些想法了。

出国后,收获到的东西和想法真的太多了,不仅仅是上面说的那些。而且我都认为那些一张纸的文凭不那么重要了,什么活动啊履历啊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美国的生活和学习,改变了我待人处事的出发点和态度,改变了我的学习方式,和价值观。

待人处事方面,我的出发点一定是良性的,预见性的;态度方面一定要诚信、诚实,我明白许多事情没有捷径,明白没有不透风的墙,所以做什么都是有原则的,脚踏实地,我有我自己的方法。

留学生活让我更加了解自己,对生活很清晰。我不会随便的做价值判断,不会轻易的下结论。像是微信上传播的一些信息,如果我没有亲自的证实,我就不会去传。留学的经历让我养成了万事都要追溯原出处,有根有据的习惯。我在写论文、进行小考试的时候,都非常注意一个结论的来源和出处,不能是百度百科的,而必须是学术型的,必须是检测过的,出版过的可靠的东西,并且清楚说明摘自谁的文章或者结论。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跟别人没大关系,包括父母、朋友。我走过美国20多个州,大概是一半的州了。无论是开车去,还是火车,一路上遇见很多人,他们有一个相同点就是学术理念很强,讨论的话题不像国内的那样的娱乐八卦。虽然这些也可能是我刚好遇见的,但是我想这也绝对能说明美国整体的学术氛围很好,人们的学术兴趣很高。在一些社区大学,经常会看见带孩子上课的妈妈。

出国真的改变了我很多。

© 北京森培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powered by GitbookLast Edited: 2017-05-25 10:15:50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