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人如何选择?
推荐信要几封?分别应该选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多个推荐人,怎么组合效果最好?牛推和非牛推,到底谁更好?如何争取到牛推?
上次课程我们讲过推荐信的整体介绍,接下来我们讲下推荐信的具体操作,否则大家在舆论落地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到底要写几封推荐信?
常规情况下,美国学校申请一般是2-3封为主,竞争不太激烈的学校会要1封,最多可以要求4封,现在基本上要求都是3封。像加拿大院校也是2-3封,英国学校申请也是1-2封,也有3封的,所以总的来看,大家在准备推荐信的时候不用考虑太多,基本上准备3封就比较稳妥了。
第二个问题:推荐人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推荐人呢?
这个问题,我们之前课程中有同学问到过,我这里再强调一下,核心来讲,无论是任何的program,学校真正关心的是你的核心能力,因此,学校基本会看你的推荐人是不是具备相关资格评价你所具备的能力。所以现在大家看到的比较常见的推荐人是Professor、或者是实习单位的领导人,或者是该领域有一定分量的人。原因很简单,只有这种人才有资格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行相关评价。
但是,之前也提到过,这几年有很多学生因为没看到学校做出明确要求,又不能准确领悟学校关于推荐人的要求,所以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推荐信出来。因此现在会有部分学校明确要求需要两封Academic Reference Letter,去给出推荐是比较ok的。
另外一方面,很多学校也知道:中国学生可以随便免费注册一个163之类的邮箱,以推荐人的身份发送推荐信,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要求推荐人必须是edu后缀的邮箱才会被视为有效的。
因此大家在选择推荐人的时候,对于学术类的program一定要选择学术类的推荐人,比如说你是理工科研究的,毫无疑问你的推荐人必须是学术职位的,起码也是要专业领域有一定水准的,比如他本身是PhD,或者曾经有过教职的,或和他工作领域有一定相关的,否则推荐意义就不大。
之前有些人申请计算机专业,他找了很大的一个500强公司的HR给他写推荐信,其实HR不可能太懂学生编程方面的知识,他很难从专业素养方面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评价,所以从这方面讲,这种选择就不太好。
接下来给大家讲第二部分,推荐人组合。
一般情况下,大家都能有五六个可能会同意给自己做推荐信的人,那么推荐人到底什么样的组合比较好呢?以我的个人经验来讲:1、跟专业领域非常相关,深度越有水准越好,比如你找大一大二的教授,就不如找大三大四的教授来的好,同样是任课老师的话,因为大三大四的授课课程接近专业方向,难度会越来越高,大一大二的课程难度在美国来讲是不高的,相对来说更水一些。2、推荐人跟在专业领域的交集越多越好,越深入越好。3、教授业界的水平,能力,或者title越高越好。
一般来说,这三个原则筛选下来,可考虑的人就不多了,但肯定有一部分人在相同情况下,可能会有比较多的任课老师候选,那么这个时候怎么把推荐人确定下来呢?大家在选择推荐人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立体组合,互相呼应。
学校为什么要3封推荐信呢,有两个目的,如果是一封两封的话,可能体现不出差距,一个美国教授可以给推荐信的话,一定是这个学生表现不错;如果推荐信太多的话,学校也会受不了,因为很多学生申请了但不来了,以前曾出现过学生有六七封推荐信,这样会把学校搞疯掉的。
三封推荐信如果是完全重复的情况下也是不太好的,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可能会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质,我们在组合推荐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两个原则:立体+呼应。
我们没有必要三封推荐信都在说一个学生的三个特点,这样一方面比较假,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因为大家接触到的场景机会是不一样的,所以三封推荐信,三个推荐人一定要站在不同的视角,大多数是本科和硕士申请,通常研究生会多些,一般来说是一到两封任课老师的推荐信,如果实践经历比较多的话,顶多一封任课老师的推荐信就可以了,剩下两封的推荐人可以是科研项目的指导人,或者实习公司的直属上司或者领导。不同的人看到的角度其实是不一样的,就是同样选择两封任课老师的推荐信的话,如果你选系主任,或者学院院长的话,他们通常也会教课的,那么你可以从授课部分做一个基本素质的阐述,如果是学院领导的话,他不可能了解很多细节,但他会从整个系的高度给一个综合的评价。因此,大家需要考虑这样一个互相呼应的推荐信,如果让两个推荐人都写纯上课的东西,写不出太多的差异性,这样一个人的特点就不太容易被立体的展现出来。
说完组合,接下来说说呼应。一个人无论怎么样还是有一定的核心特点的,在整个申请过程中,如果我们的材料高大全的话,其实不是一件好事。竞争那么激烈,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强,跟你竞争的人都是很强的,如果你各方面都强,那也说明这个人是没有特点的。所以一定要三封推荐信相互呼应,比如说一个学生真的很勤奋的时候,他在各个领域都能展现他的勤奋。一个学生真有创造力的时候,无论是上课,还是做实验、实习,他总会有一些新的idear,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这个是很容易被人感受到的,所以无论是做什么,如果这是他很大的特点的话,一定会容易被人感受到的,所以大家在写推荐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补充一句,大家很少有教授写好,学生不用参与的推荐信,所以,我这里给大家讲的都是针对学生自己执笔,教授签字的这种情况。
怎样才能做到立体组合互相呼应呢?
我比较习惯的做法是,我经常跟学生聊一个话题,让学生第一时间不假思索的列出五个关键词,这五个关键词几乎都是学生长久以来的,比较有自身特点的点,然后把这五个关键词进行排序,最能概括自己特点的到底是哪个,哪个是其次、再次、最次等,然后再问自己为什么这个是第一,哪个是第五?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你做这样的判断?很多学生可能是感觉上的东西,但一旦列出来后,会慢慢有一些事例会印证自己。
这里先说下,一个论点一定是通过论据来支撑的,那么这个论据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论据的水平是可以决定论点的含金量的。比如说,一个学生有很好的梯段性思维,不迷信权威,如果我们说他上课经常有不同观点,虽然可以解释这种感觉,但并没有说服力。我之前有一个学生在一个很经典的教材里找出一个很重要的错误,很多人都没有发现,而且这不是一个事情,他经常全面的,冷静的看待这样的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他是通过认真的分析去考虑问题,不迷信权威和有礼貌是一体的,我从学术上对于学术问题有自己的判断,对于教授的态度是很尊重的,这样的态度才是对的。
当大家把核心的骨架列出来之后,整个推荐信要体现的点就清晰了。这部分我再给一个建议:如果大家还不上很能够了解这几个特点,因为概括的比较抽象,比如在性格方面,如坚持,爱打交道,自信等,我们在写推荐信的时候,内在很软的东西一定会转化成在学术方面很具体的表现,比如一个人对专业很有兴趣的时候,他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宽度和深度,以及学习的主动性一定是非常好的。
举例的目的是让大家明白,我们把这些特点列出来,如果发现他不是一个很适合做学术推荐信的核心观点的时候,我们就要思考,他这种内在的性格特点转化到我们专业学习方面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我在博客里曾有一篇文章,关于理工科研究生应该有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大家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寻找一些很关键的点,大家看看这些点自己哪方面比较突出,沿着这些点去找一些自己比较适合的点就很容易了。
第三部分:牛推和非牛推到底哪个好?
到底怎么判断牛推和非牛推?前段时间我们谈过,牛推和非牛推哪个好,答案还是case-by-case。大的原则是这样的,如果你想申请专业排名前五,或者综合排名前10这种最顶级的项目,如果你没有牛推的话,那么这种申请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因为和你竞争的人都是能力都很强,无论托福,GRE,GMAT,学校背景,还是软性背景,如果你拿不到牛推的话,对方会认为你还不够牛,因为他们是在尖子里面挑尖子。那对于剩下的非牛校,如果综合30以后 学校,专业排名15以后的学校,如果你没有绝对牛推的话,对申请结果来说也还是可以的。起码不会有致命的影响,也就是这时候没有牛推影响会很小。
我再解释一下什么是牛推?我们可以用这几个比较好辨别的参数来判断。1、在国际上有一定水准的人,比如在相关专业领域,全球范围都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如果说工业界的话,这个人所在的公司一定是全球比较知名的,比如申请商科的话,公司最好500强,如果申请会计的话,他所在的公司最好是四大某一个高管,而且级别要尽可能高一些,那么这样的推荐信就很有分量,一般人不容易拿的到。
牛推除了本身含金量高之外,还有一点,一个人未来的power,跟这个人社会影响力和他所能拿到的资源的影响确实还是很大的。圈子的大小决定了你的话语权。既然牛腿很重要,那么我们如何争取牛推呢?
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个要点:1、混圈子;2、利用现有人脉;3、关注前沿信息;4、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到极致。首先说混圈子,如果你进不了核心圈子,别人会认为你不到这样的leave。那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混圈子,首先第一步,你要知道你的圈子在哪,我们就需要用到2、3两点。我们先去关注自己领域里一些核心的旗杆,很有影响力的信息发布渠道,你先知道所处圈子里的核心有影响力的刊物、媒体,然后利用好现有的人脉去扩展未来的人脉。比如你可以通过现有的导师去认识他们的导师或者更高级的人脉呢?
举个例子,在教育圈有个新的媒体叫多知网,这个创始人做媒体核心的目的并不是赚钱,而是积累人脉,当他现在去开发一个新的在线产品的时候,以多知网创始人的身份,和很多教育机构创始人都有关系,去推荐新的产品的时候,对方多半都愿意合作。所以我们可以不要一步登天的找到一个很牛的资源,这个需要很好的运气,我们一定要从现在已有的人脉做起。
关注前沿信息很重要的目的是不会错失很重要的机会。比如有很多学校有一些公派,交换的机会,一些顶级的学术会议,牛人讲座这样的机会,当你们能了解到这样的机会的时候,如果有你比较match的牛人的时候,你就可以提前做准备,去了解他的情况,在讲座的时候你就有机会跟他聊一些他比较关注的tips,这样你就可能获得对方的关注,然后你才有机会展示你的才华。
第四点也很重要,很多人都会说我现在是一个小本,怎么可能做出很牛很牛的东西呢?其实教授也很清楚,你就是一个小本,他就会站到一个小本的范围内,如果你是一个硕士,他也会站在一个硕士的范围内,去考察你的能力和背景,所以你不需要期待自己成为一个天才,你只需要证明你是一个出色的小本就可以了。所以你只需要把你现在的事情真正的学透了,学明白,做到极致,你就有可能拿到教授的认可。我记得知乎上面有一个很好的案例,有个学生数学学的比较好,在建模一个事情上做的比很多人更认真,更细心,因为这个事情得到一个更牛项目的参与机会,也因为这个机会,他会拿到一个很牛的平台的机会,最终他获得一个非常棒的效果。因此大家也不要想着自己没那么牛啊之类的。你只要把你现在的事情做到极致就够了。我一直跟大家强调申请就是强调做最好的自己,be youPersonal best 。不是逼着做number one。如果大家能够意识到这样的问题,能够用这样的指导思想去做这样的事情,不仅仅在推荐信环节,在任何个人成长环节都是有帮助的。
问:如果可以拿到院长的推荐信,应该体现怎样的角度,能具体举例吗?
院长的话你主要看他跟你在什么层面上有交流,院长和教授最大的不同是他能够纵观全院学生,包括你非学术的表现,比如你能有很好的奖项,给学校争得荣誉,这是他比较能理解的,同时,你在领导力,组织能力方面,他也能做出综合评价。他可以跟最了解你的人做一种呼应,因为他最大的作用其实是一个客观标准,他站的角度更高一些,这样呼应起来效果就会很好。
如果你和教授很熟的话,你写什么他都同意的话,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是,我的态度是,只要写的是真实的我自己的话,教授一般都不会反对的。国内的体制里面,确实很多教授不会花很多时间在这上面,对方学校关心的是我的能力和实力,我只要如实的展现我的实力就可以了,所以最好处理的方式就是把别的教授身上发生的事情按到他身上就可以了。
问:如果实习单位主管推荐信,但主管没有副高级教授职称,可以吗?
最好是有足够多的专业经历,能够镇得住对方的教授,起码看起来不是很low,因为起码多少有点个人介绍的东西。这种情况我通常会在推荐信的开头把推荐人的水平和实力简单进行介绍和突出,帮助美国的教授去了解推荐人的实力,这样就可以提高推荐信的含金量。。
问:如果和Dean熟悉,但是却不是学术领域呢,可以找吗?
如果真的没有跟申请方向没有相关交流的话,那么就不太建议使用了。如果你帮忙的地方,有一些学术相关的表现的话,你可以问他同意不同意,另外,你可以把自己的一些PS,CV,提供给教授,这样教授会从这里挑些东西去些一下,这样推荐信会显得丰富一些。
问:大老板留过美,专业不强,二老板专业好强,课题,文章多,选哪个写好呢?教授会google吗?
这个问题你可以在个人简介里写一些核心的,拿得出收的奖项,如果他文章质量很高的话,你可以选他,他给你交集更多,我觉得二老板相对来说更有东西来写。还有一种方案,如果没有更多选择的话,大老板,二老板都可以写,因为他们的title不一样,按照常规来讲,大老板的leave会更高一些,如果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的话。他肯定比你本科的倒是水准更高一些。
问:我这个专业美国基本没有本科,我交换时候是对方研究生课程,和dean比较熟悉,包括那边的主任也是dean介绍的,这样的话我是找dean还是找相关专业的系主任比较好?
找一个最了解你的,最能评价你的人去写就好了。
(曹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