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信在申请中的意义
什么是推荐信?推荐信在申请中究竟重要还是不重要?从美国大学推荐信表格来看,美国人希望从推荐信中看到的内容到底是什么?
首先什么是推荐信呢?
其实推荐信最核心的是学校招生官或者教授希望通过一个第三方的客观评价去了解被推荐人的一些情况。因为研究生申请已经有了比较具体的专业方向,教授最关心的是你在申请的这个专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否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毕业生,或者说是潜力股。所以教授们希望通过第三方这种客观的评价作为一个参考标准,去帮助招生官分析学生的实力和水平。
所以大家一定要从根本的本质层面去思考推荐信这个问题,搞清楚什么是推荐信,明白本质之后,你就会发现牛推,非牛推,到底应该怎么选择;选择什么样的人来做自己的推荐人,这样的问题就很容易找到答案了。
关于推荐信,那么大家要注意几个点,第一,这是一封信,所以推荐信一定有一定的格式;第二它是一个第三方的人来做的评价,所以他应该是客观的;第三对专业能力的评价,或者是对学生能够成功的潜质的评价,推荐人尽可能在该领域有一定的话语权,比如你申请计算机的博士,你找一个教英语的老师作为推荐人来评价,是很难有说服力的。
比如说学校的推荐信提交系统里必然会问到,你认识被推荐人多长时间,是在什么样的关系下了解他的。因为推荐人和被推荐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东西,是推荐信里论点的依据。如果说推荐人很牛,但和被推荐人没有任何关系,没有可以承载证据的平台,写出来的推荐信是没有太大说服力的。
以上分享了什么是推荐信,接下来说下第二个问题:推荐信到底重不重要?
首先,说它不重要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国内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学生推荐信都是由学生自己执笔,教授签字确认完事。甚至有学生自己注册邮箱,以教授的名义发给学校了。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校要求网申中提供的推荐人邮箱必须是edu邮箱后缀,尤其是加拿大学校要求非常严格。所以说是由于中国学生和教授处理推荐信的状态导致推荐信的含金量不如以前。
那么针对这种状态作为申请人,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对推荐信部分我的观点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争取到比较好的效果。
我跟很多在美国的学生或教授确认过这个问题,他们普遍的观点是:推荐信信多少是一回事,但他们一定会看。既然看,就一定会留下印象。如果写得客观真实有依据,即使是自己执笔,也能让教授看到申请人的实力。肯定比写得很烂的推荐信效果要好。
那什么样的推荐信会有力度呢?如果推荐人在该领域里非常有影响力,那么他的推荐信就很有含金量,有水准的,有影响力的。所以招生官就会比较在乎。如果推荐人和招生官之间有关系,比如他们认识,这种情况下就会非常有效果。举个例子,我以前有个学生,他申请一个学校的PhD的时候,学生是清华的,他申请学校的导师和他清华的老板是师兄弟关系,一封邮件过去,学生本来申请的是秋季,结果教授春季就让他过去了。
当然,要拿到这种推荐,并不容易。所以大家在申请的过程中也要尽可能的搜罗更多的资源,如果说导师或者家里有这样的资源一定要充分利用上,在很激烈的竞争里面,是很有实际意义的。并不是美国人不讲关系,面对成百上千的申请人,他们实力差别也都不大,他们对谁更熟悉,招谁的风险系数更低,这是人之常情,即使是在美国也不例外,所以大家一定要充分关注身边的资源。如果能够争取到牛推,那么申请就占了大大的先机,甚至是决定性的优势。
不过,对于大多数申请人来说,要实现这点并不是很容易。那我们怎么做到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呢?
1、尽可能找到西方有价值的推荐信。如果你身边有国外的这种教授,一定要尽可能有一个很好的表现,可能能争取到推荐信的话对于申请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尤其是如果大家想申请在自己本领域里TOP学校的话,一定要拿到这种推荐信,否则的话你们的申请一定会很困难。在美国大家也是要混圈子的,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认为,你应该具备能力或者资源接触到我们这个圈子,这其实也是申请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所以说在TOP院校申请过程中你没有这种很strong的关系的话,你在申请过程中你胜出的概率就很小。
我今年有个山大的学生,他在大二的时候,参与了一个大牛教授的项目。这个大牛其实并不太了解他(大牛没有不忙的),但是他的表现大牛的中国助理(山大一个年轻老师)非常清楚。他用表现征服了自己的山大老师,然后老师帮他拿到了大牛推荐信。所以他最后拿了一堆牛校结果。
2、利用自己的资源,并体现自己的power。这部分比较难理解,比如我一个山大的学生,他当时有几个选择,可以在本校牛教授或外校拿到教授的推荐信。同样的情况下,同样的事情,如果能得到外校还不错的教授的推荐信的话,尤其是比自己学校实力还强的学校,两个同等情况下的学生,外校教授推荐信会好一些。同时,同样一件事情,在本校争取到一个教授的认可,相对来说,比在外校更容易些。他同时也说明了,如果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搞定外校教授,这对学生的挑战是很大的。
而且美国人其实很强调diversity,如果你能在不同的实验室里,或者不同环境下,有过不同的经历,比如是商科申请,你有不同机构的经历,对于你的影响会更常规的申请人不一样。所以我让他利用自己父母的人脉关系,拿到了清华教授的推荐信。
3、用事实体现自己的能力。
前两点对于一部分人有价值,前提说身边有这样的资源,对于没有这两点优势的学生来说,就需要把第三点做到极致。推荐信无论推荐人够不够牛,对方作为专业领域的人,他们一定会从事实层面去考查被推荐人的实力。
我上面说了,对方一定会看推荐信里的内容。不是看论点,而是看论据。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我们在推荐信中不需要大量的形容词,而是要给出实实在在的事例,实实在在的逻辑证据。
这么说大家可能不好理解,那么我用今天这节课的第三部分“推荐信应该写什么”来做诠释,大家就好理解一些。
在推荐信的表格里,学校经常会让推荐人做点评的点是:在申请领域里的知识宽度和深度,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和潜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表达能力及聪明程度等。
同时,我在自己博客里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3097a30102v1h3.html转了一篇美国科学院发布的关于理工科学生就业时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列表。大家也可以去看看。
学校认为具备上述核心能力的人,才比较适合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所以推荐信中,大家就需要看看自己的优势究竟在哪些点上比较突出,具体有什么事儿可以比较好的证明这些点。
基本上所有的推荐信都会说被推荐人多么多么好,但是凡事要讲逻辑关系的。不是你说好,才叫好,要有事例证明出你的好。
所以大家在写推荐信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找出有水准的例子,可以很好的证明自己觉得比较突出的优点。事例的选择是要非常花心思,也是可以体现一个学生的专业水准的。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如果你让一个数学教授在推荐信里说一个大学生,解二元一次方式多么多么牛,那么学校的教授看到会作何感想?诸位虽然不会这么弱,但是实际上很多学生在写推荐信的时候,对例子并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一看就不应该是一个教授给出的评价。那么即使同样都知道学生的执笔,那么内容有含金量的那个申请人一定会在申请中更有优势。所以这个大家都能控制的点,一定是申请时大家要认真花心思的地方。
问:找西方教授写推荐信好不好?
选择西方的教授做推荐人,我说过,同等情况下,他们的推荐信多数是自己执笔,很多教授是不会给学生看的,信里内容的比较客观公正,所以受重视程度比国内教授更高。
但是也正是如此,大家在选择非大陆推荐人的时候,要很慎重分析和判断。如果处理不好,非但不会对申请起到帮助,还可能会害了自己。如果大家要选择这种推荐人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看这个人做事情靠谱不靠谱。每年都会有推荐人因为忙,过了deadline还不给学校提交推荐信的情况出现。
2.推荐人跟自己的关键到底如何?会写到什么程度?如果写得很烂,那么一方面学校会觉得申请人连对方对自己什么态度都不知道,缺乏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内容负面多,对申请肯定有负面影响。
3.要给推荐人多留一些时间。推荐人很忙,所以不要到deadline才提交推荐信邀请,这样推荐人很可能会耽误
4.尽可能帮助推荐人省事。比如可以把自己的PS,CV,或者自己觉得可以在推荐信中写的一些事例列成list提供给教授,让教授自己把握。而不要以为既然对方自己写,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我学生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好:其实推荐信就是用教授的credit给自己加credit,因为你们现在没有credit。所以推荐人其实没有义务帮助你,只有你真的做了事情,赢得了对方的认可才行。如果对方愿意帮你,那你应该心存感激。
顺带插一句,你们在未来做网申的时候,推荐信部分学校会有一个问题:你是不是放弃查看推荐信的权力,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选项呢?因为这个问题出现过争议,美国以前出过一个法案,如果学生不放弃这个权力的话,那么他在之后是有权查看推荐信的内容的。一般来说大家都会选择放弃,如果说你不放弃,这说明你对推荐信的内容不太有信心,那么当你这么选择的时候,有些学校会在乎这个问题。现在没那么严重,很少有人留心这个环节。不过安全起见,大家还是要尽量选择放弃吧。
问:推荐信一定要找教授、老师吗?如果找自己实习的地方的领导呢?
其实推荐信一个核心的点是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评价,比如说你实习是跟你专业相关的,你申请金融,你在投行实习或者工作的领导对于你工作的表现的评价是一样有意义的。这就要看你实习的负责人他是否有具备能力和资格对你成为研究生的能力做出评价,尤其是在专业素质方面。比如我以前有个学生他申请EE的,他拿到TI的推荐信,推荐人本身就是学术身份,他能从专业角度给学生做一个很专业的阐述,那这样是有意义的。
其实美国大学对申请,只关心核心的本质:申请人在申请领域的能力和实力,推荐人的选择也就自然围绕这个核心。而且美国人在申请的时候,他们是有counselor去教他们怎么申请的,所以美国大学经常不会告诉申请人,谁时候做推荐人。但在国内很多学生不了解情况,就导致这几年国际学生会提供很多奇奇怪怪的推荐人。所以有部分学校开始提出,必须至少提供两封以上的学术推荐信,所以一般情况下,对于我们大多数的申请人,推荐信以学术为主,实践为辅,除非有很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申请的Program也偏实践。
问:工作了的,一定需要领导推荐信吗?
其实不是一定的,学校会关注你申请之前这一段时间的表现,所以跟申请相关的话,可以请考虑让工作的领导人去做一个评价,但是不一定要。
问:如果要能拿到外校老师的推荐信,教授基本上和自己没有关系能行吗?
那就看能写什么了。如果推荐人会同意你把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说给他,或者用他的身份来写的话,就同意就可以,否则就没有意义。如果推荐人压根就跟你没有交集,而且你也找不到交集去make sense ,那就没有意义了
问:我现在国内读研究生,马上毕业,请问我有必要回本科学校请老师写推荐信吗?
如果说你研究生期间导师不足以把一些东西全面展示出来的时候,你可以找本科老师,比如你的毕业论文老师给你出一封。但是如果够了,就没必要。
问:写文书之前成绩必须全部出来吗?
不用。一般情况下都会在截止日期前,8月-10月出来比较安全。
问:什么时候询问教授们是否同意写推荐信呢?
看教授情况,一般来说给教授留出1-2个月的时间是比较安全的。如果deadline是12月15号的话,你可能在10月份左右去落实这件事,因为他写需要时间,如果他都是自己提交的话,你给他两个月的时间是比较安全的;如果都是你自己操作的话还都好说,你只要给他打个电话确认就行了。
问:国外有些学校不需要GRE,但有人说,同等情况下,别人有GRE成绩而你没有,那就处于劣势了,所以GRE是一定要考的吗,尽管学校说不需要?
一般来说,如果学校接受不需要GRE的成绩话,他就会无视GRE的成绩,他会看你其他部分的条件,他就会看你其他方面表现是否满足,所以这部分的影响会很小。(曹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