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相同项目竞争者的利益冲突问题?

文/曹贤水

美国名校在筛选学生时,会关注学生的diversity,所以不太容易在同一个学校同一班招太多学生。很多学生在申请时会非常担心自己会和同学产生同质化竞争,所以对自己的同学严格保密自己的申请信息。最过分的是有些学生会用非常不正当的方式去破坏同学的申请。(我们有学生在提交推荐信时,发现自己的内容被同学修改过;还有人会以学生的名义给学校发信拒绝录取结果……)这也是我在“找留学机构丢人吗?”(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3097a30100n4xr.html)关于现象产生第二点中提到的。但其实,如果我们深入去分析学校对diversity的关注点之后,就能发现,这背后有一个最重要的逻辑就是讲究:reasonable,match。申请动机的合理性,学生和学校的匹配性。

由于这个问题问得不是很清晰,所以我从学生和机构两个角度去谈谈我的看法:

如果是从学生的角度去提问的话,那么我的观点如下:

申请我一直强调,做最好的自己。如果总是把眼睛盯在别人身上,那么就很容易陷入误区,变得不再淡定。找机构不用管自己的同学是不是和自己找了相同的机构,真正需要判断的是这个机构,尤其是这个给自己提供指导的咨询师是不是足够专业。

这个专业指的是,能够根据和学生的沟通,找到学生的特点、亮点,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申请思路。因此,这个咨询师是不是能够深入的理解申请的思路、理念,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让学生充分的将自己的情况展现给咨询师。(当然,咨询师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了解学生是个重要的前提。可惜,遗憾的是现在能够做到这点的咨询师还是要花点时间找。这不是咨询师的问题,而是机构的问题。因为很多机构靠流水线模式走批量化生产路线。虽然是收费低了点,但是效果自然容易出问题,跑题了……)

同时,站在一个老师的角度去发现不同学生的自有亮点,从而在选校和文书的写作上有特定的思路。这是避免同质化竞争的最好方式。

因为在AO们的眼里,他们除了去看学生的硬件之外,还会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所以即使背景看起来相同,在申请时,不同学生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所以真正的中心是做到这点。就像我们曾经给一对同班情侣申请到了同一所大学的录取。虽然是同一个系,但是program却不同。道理就是这个。所以对学生来说,真正的核心是找一个专业的,能够懂自己的咨询师。

如果是对于机构来说,不难理解:

首先,只要本着做最好的自己这个申请思路,了解美国人考察学生背景的思路和方式,然后去按照这种根本的逻辑去做申请,那么即使是相似的背景,一样可能会被同一个学校录取,因为表象的背景只是像CV里的各种条框,有些像SAT,GRE,GPA,TOEFL这种硬件一样,能够证明申请人是哪一个档次的学生。但这些背景背后,每个学生的思路特点,成长经历,性格优势,必然是会有差异的。只要能够在展现实力的同时,能体现软件的特点,那么即使是同班同学,参加相似的项目活动,或者奖项,最后一样可能会被同一所学校录取。

当然,我所说的被同一所学校录取是一种最极端的证明相似背景并不见得会完全成为同质化竞争的根本原因。我真正要强调的是,只要本着做最好的自己的思路去做申请,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给学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校方案和申请文书,做好其他相关工作,那么在美国人这套评审体系里,学生能够拿到自己理想的录取结果。

© 北京森培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powered by GitbookLast Edited: 2017-05-25 10:15:50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