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哥套磁全讲

究竟什么是套磁?套磁有用吗?学术套磁,怎么套?和小秘(小米、小蜜)套什么?

套磁这个名词让很多学生觉得很神秘,其实我说白了就是人与人的沟通交流,通过邮件或者电话,面谈的方式获得一些信息,或者让对方了解一下自己。所以在此我想给大家强调,忘掉这个看起来有点神秘的专有名词,其实说到本质上就是两点:一方面帮自己收集信息,另一方面帮自己传递信息,这就是我认为套磁的两个核心作用。现在大家只要一说起套磁,第一反应就是套奖学金。那是因为在2008年之前,出国的多是以PhD申请为主,要拿奖学金的很多。所以大家在论坛上的帖子里都是讨论怎么通过套磁套取奖学金,怎么去套教授的经历。因此大家对套磁的观点是套磁对master没什么用,对PhD有些用。但即使是PhD,也有些人说没用,有些人说没用,比如有些人没有套磁也拿到了奖学金,套了的学生反而没有拿到奖学金,搞的大家比较纠结。所以如果大家能记住我刚才说的套磁两个核心点就足够了,这样就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看是不是要套磁,怎么套。

接下来我们具体说说细节。

收集信息根据常规申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跟申请的录取流程相关的,比如重点是以套小米为主的;还有一部分是跟教授套信息为主的。为什么这么分?虽然第一类有些信息美国校方官网写的已经比较清晰了,但是还有一些信息官网是给不出来的,即使有些网站的FAQ做的很好,但是这些常见问题说明未必就适合你,比如有些同学综合条件比较好,他的课程跟学校的先修课有一定的要求,这个时候学校不会告诉你他们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你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了解学校对你这种情况的态度。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有master的再想重新申请master,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些学校的网页没有说清楚,我们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了解一些信息,包括学校往年录取的一些内部情况,有时候了解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定位:我的实力到底申请这个学校是否ok。所以跟小秘套磁基本属于收集一些前期信息,做定位用的

跟教授套磁主要用于申请科研型的,尤其是偏PhD为主的program,有些学校,比如加拿大的学校,包括美国的一些系(比如一些学校的食品系),他会明确告诉你如果你套不到教授的话,即使最后给你发录取了也是没有意义的。比如有一些专业,没有教授肯去指导你的话,你就是达到学校的录取标准,学校也不会录取你。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去跟学校的教授建立联系。对方招人不招人的问题是可以问的,不是所有的教授会把自己的招聘信息放到网站上,计算机相关的专业的教授会好一些,他们会直接在网站上挂出自己招人需求的信息。但总的来说有些不清楚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这种跟教授发邮件的方式去了解教授今年招不招学生,他需要什么背景的学生,这是从收集信息的角度来讲。

套磁还对什么样的学生有意义呢,我这里给大家讲下套磁到底有没有用这个话题。

套磁有没有用是因人而异的。刚才说了第一点,如果我们需要收集一些信息,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实现,第二种,如果大家的经历强大到申请材料不足以展现的情况下,那么套磁是个很好的方式。第二种情况听起来有点霸气,但事实上是这样的,在申请尤其是PHD这样的项目时,很多学校或招生的教授会安排面试。为什么呢?如果真的要挑一个学生在工作室做工作的话,这个学生要想成为一个很优秀的科研工作者的话,涉及很多因素,两张纸的简历,三张纸的推荐信和两张纸的PS往往是不足以把学生的信息全面展现出来的,这种情况下,如果只通过申请材料去申请的话,有些优势是不能全面展现出来的。比如我之前提到的那个去伯克利的学生,他其实能力是非常强的,但托福才99分,GRE不到1200,这种情况下,在申请材料里会直接被埋掉的,根本就没有机会得到教授的重视,他必须要通过一些额外的方式得到教授的认可,让教授了解自己,所以套磁就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方式。

问:水哥,我看了网站上只有专业的邮箱,那个是教授的邮箱吗?

网站上不会只有专业的邮箱,你们在看系网页的时候,在Admission的页面会给出关于admission的系的缩写的edu的邮箱,这基本就是小秘用的公共邮箱,这种邮箱就是跟小米了解一些基础情况,申请流程,及材料有没有到,具体的情况,是否缺材料,包括什么时候出结果等等,这些信息你都可以通过这个邮箱跟系里面取得联系,小秘基本就是负责这部分的沟通;如果你要跟教授套磁,教授在自己的个人主页里面会放上自己的邮箱,大家只需要进入教授的主页就可以找到,美国大学的教授多数都会在官网给出邮箱,除非这个系网页没有更新,教授已经不在学校了,这种情况下会有联系不到的现象。

问:还有让送VCR的。

让投递VCR的一般是商科的一些专业会有要求,艺术类专业也有,大多数理工文的学校,很热门的,申请人数2000+的这种大系,基本上就很少有要求提供VCR的了,甚至你提供了他们也不看。

回到套磁有没有用,对谁有用这个话题。第三点就是对做事情积极主动,有良好的沟通技巧的人来说是有意义的。这部分是绝大多少学生,机构容易忽视的一个点,在我看来,这部分是非常有用的一个方式。我经常给学生举例:当我在招聘咨询师的时候,如果有两个水准相近的应聘者,一个水平虽然弱点,但积极主动的跟进反馈,一个能力虽然强点,但投完简历就没有任何互动,或者让我感觉这个人对这份工作可来可不来的,那我一定会选择那个积极主动的,而不是那个能力稍强,但不积极主动的。

这个道理在申请上也是一样的,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有两个学生,他们两个是男女朋友关系,男朋友被华盛顿圣路易斯录取了,女的条件相对差一些,GPA,科研经历都不如她男朋友,她男朋友拿到结果后,她还没有结果,我就让她给学校发了一封邮件,说我怎么喜欢这个program,怎么喜欢这个学校,更重要的是我男朋友也被这个学校录取了,这是我们的dream school,我很想和他在一起,这样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帮助,我们可以很安心的互相帮助,更加专注的去学习。结果没几天她也被录取了。大家看到这个例子觉得可能很扯,男朋友在那也可以成为申请的理由吗?我希望告诉大家的是,申请是一个综合实力的比拼,他不仅仅是最后跟考试一样能怎么样,而是要全面的明白对方挑一个什么样的人。

任何时候,一个积极主动的人,同等情况下,一定会比消极被动的人工作中取得的效果要好。所以说积极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素质,如果我们能通过有效的套磁,能让学校看到我们对于program的重视程度,能让他们看到我们做事的态度,这个是有用的。它不是决定的,如果说申请有100分,80分录取的话,套磁可能就占5分,但如果说你总分只有79的话,一分就能让你有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我一直强调申请是做最好的自己,在每一个环节该做好的地方,我都要做到尽可能的好就行了。

另外一点,我再补充一下刚才那个例子,避免大家误解,刚才那个女孩为什么被录取,首先他的基本要求一定是达到了学校的基本要求,比如GPA,托福,GRE肯定不是完全不行的,如果这样她很早就被拒掉了。在此之前,我们还做了一系列的事情,在申请之后,我们还是积极主动的跟小秘进行了沟通,不是一直的傻等,如果很突兀的跟小秘发一封邮件的话,会让人感觉很奇怪,实际上,我们之前已经做了很好的铺垫,我们已经发了一封邮件去update学生最近的动态,让学校看到我对这个program的重视,然后,再加上能力又达标,又有一些特殊的理由,学校可录可不录的时候就录了。而且这里头还有个需要大家知道的内在逻辑:常规来说,一个项目不喜欢从一个学校招好多人,所以两个来自同一个学校的,录了一个,另一个即使条件差不多,甚至稍强,也可能被拒。而对刚才那个女孩来说,通过那几封邮件,可以让学校打消这样的顾虑,那么就扫清了录取的一个重要障碍。

问:英文的写作功底一定要硬吗?如果有用词,语法上的问题会不会减分?

英文的写作功底不是最重要的,你们看老外写email的时候偶尔也会有一些语法错误,还会有一些缩写,它是一个不太official的东西,但你写PS的时候 肯定不能这样,email的时候你会发现美国人要比英国人随便很多。这部分不是考英文写作。当然,有语法错误,肯定不是好事。这里真正重要的是沟通方法、技巧、态度。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之前一个学生在国外读书的时候,会有中国学生给他发邮件,他说,我看玩邮件的时候,我告诉我的导师,这个学生一定把他拒掉。因为这个学生上来问问题一点也不礼貌,作为一个陌生人,而且你有求于人的时候,你用一种非常不礼貌的态度跟人沟通,好像别人欠你的,有义务帮你似得,就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吗?就算都是中国人,也没有义务帮你。这里反映出来的是沟通方式,技巧,或者说是反映出你平常怎么做人,你会不会跟人打交道,这个是套磁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同样是聊天,有人很快能成朋友,聊出很多东西,而有人很快就把人得罪了。

问:如果太主动跟教授沟通,会不会被教授烦?

首先教授是很忙的,所以你们套磁的时候会发现很多教授都不回你,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之前有个学生,他前前后后给教授从申请到套磁,到拿offer,中间一共给教授发过五封信,教授一封都没回过,最后录取他的就是这个教授,而且还给他争取了TA,教授不喜欢那种无病呻吟,邮件里没有营养,浪费他的时间;不讨厌的是里面有值得他关注的东西,比如所有的学生都认为他一封信过去,教授就应该回复他,就应该给奖学金,或者表现强烈的兴趣,凭什么啊?不可能的。这部分只要你是言之有物,很诚恳,很有意义的角度去跟教授沟通的话就不会有问题,比如刚才那个学生,他五封邮件没有一封邮件发的是同样的内容,有两封是问教授的问题paper的阅读的想法以及自己一些情况的介绍说明,后面有两封是自己一些状态的变化,比如最近又出了什么样论文,最近又做了什么样东西,有什么样的收获,还有一封是节日的问候,没有别的东西,如果你是这样跟教授沟通,教授一般来说是不会讨厌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把自己当作教授,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你会愿意做什么样的事情,比如我现在每天能收到几十封咨询问题的邮件,我不可能一一回复,我一定挑选一些我应该回的回。教授也是人,既然是人,就有自己的兴趣喜好。总的来说,美国的教授一般都是比较nice的,据我了解的情况,美国的大多数教授还都是人品都是不错的,他要是太忙的时候,邮件可能不一定回你,但你要直接去找他给他约时间的时候,多数还是乐意帮你的。

问:申请博士一般套磁多久为宜?

套磁没有多久的概念,大家一定不要把套磁搞的很功利,如果你出于功利目的,做着做着就会歪了,相反,你没有功利目的,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我有个学生,开始对专业不是很了解,他通过去看一些教授的论文,思考一些东西,根据这些情况跟教授进行沟通,包括我说去伯克利的那个学生,他前前后后跟教授沟通有一年多的时间。套磁没有多久为宜的定论,一定是你想通过这个方式跟教授说什么。

问:套磁适用于英国教授吗?

其实只要是教授都会有用,主要看你想做什么。如果你想申请phd,你套教授他肯定愿意理你的。从现实的情况来讲,英国的教授会比美国教授套磁骚扰频率要小很多,跟英国教授套磁的难度相对要小很多,我之前一个川大的学生,他套帝国理工的一个教授就很容易,两封邮件搞定offer。

回到主题,套磁对什么人有用?第四点,对教授决定录取的学校是有很大意义的。申请PHD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些教授在录取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那么套磁就有可能是决定性的影响,可能要比PS简历更加重要。官网里面会有一部分学校告诉你如果是教授决定录取的话,让你套教授他们会告诉你。但实际上这种学校越来越少,加拿大院校还是这样,大多数学校鼓励的会在网页上说出来,剩下的基本是committee说了算。补充一句,大体规律上,全美前50的学校committee作用会大一些,靠后的学校committee的作用会小一些,具体还要看学校的说明,不能一概而论。综合来说,大家希望通过套磁来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对于以上四类情况就是有意义的,无论是master还是PHD。

接下来说两个部分:学术套磁和小米套磁

先说学术套磁

大家可以去看下我之前的一个总结,http://bbs.gter.net/thread-1486846-1-1.html 。学术套磁部分这里我给大家总结几点,首先一定要本着传递有意义信息的思路去做,千万不要搞的太功利,你开始可以发邮件说教授我对你的方向感兴趣,我想问问你今年招不招PHD的学生,通常他招不招都会告诉你的,当然也有教授不愿意回复了,毫无疑问不招生那些教授我们就不用再关注了,没必要再研究他们的论文了。

套磁的核心点是学校真正关心你到底想和他沟通什么东西,你能不能看懂他的paper,你是否知道他在做什么,你对于他要做的东西有什么想法,你之前做什么,你做的事情能否在他的组里面发挥价值,这些才是教授关心的东西。如果你只是发一封可以通用于任何教授的邮件,那么你的邮件回复率是很低的。

我之前有个学生套磁率百分之百,他怎么做的呢?给教授发邮件之前,他把教授做的东西认真看了一下,会提出自己的想法,会提出自己的建议,你的paper如果这样做会怎么怎么样,教授一看非常感冒,有个教授还把邮件直接CC到他的PHD学生,告诉他你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这就反映出一个问题,一个学生要搞研究的话,一定要能看出别人要干什么,同时要有自己的想法,也许你的想法不是非常成熟,但这是能看出一些事例的。

所以套磁这部分要尽量做到有事说事,没事不要找事,没事硬找事,最后真的会导致教授会讨厌你的结果,你发的邮件根本没什么东西,上一封信和这封信讲的是一个内容,只是因为你多发一遍,教授就会回复你了吗?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教授觉得你对他的实验室能做出贡献,教授才会给你联系。

小秘套磁这部分,因为有些同学要申请master,所以这部分我也说下。咱们既然是通过小秘获取信息,就本着这个思路来做,我强调的点是:一、我们去查一些网页上查不到的东西,如果人家明明在网页上说明了托福送分代码是多少,系代码是多少,奖学金dateline是多少,你还要发邮件去问他这些问题,毫无疑问你就是告诉他们你压根没有做功课。如果做的过分一点,小秘觉得你没有诚意的话,会直接把你拉到黑名单里。

PhD用不用套小秘,关键取决于你有没有需要通过小秘获取的信息,如果你想研究一些学校的情况,比如你现在GPA有问题的话,你可能就要关注下这个系之前录取的平均GPA是多少,GPA卡还是不卡,这些东西有时候小秘可能不告诉你,但有一些可能会告诉你,如果你能正握这些信息的时候,对你的定位还是有一些帮助的。所以还是那句话,套磁一定是你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去获取一些东西的时候才需要他,而不是为了套磁而套磁。还需要说一点,跟小秘套磁尽量越简单越好。本身美国人沟通是很直接的,国内学生写套磁信的时候,经常有一个习惯,balabala写了很多,但小秘不知道你想干嘛,到最后问一句你们今年托福要多少。其实美国人喜欢有事说事,把问题列出来,你担心对方理解不了,你再解释一下就可以了。跟人沟通交流有理有据有节,小秘的职务就是给申请人提供帮助,多数是行政职务而不是学术职务,明白这一点就可以了,我们不需要没有礼貌,也不需要太过于谦卑。有些同学中国学生感觉小秘对自己还蛮有印象的,就高人一等,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很平等很直接的沟通,想问什么问题就问,能告诉我就告诉我就可以了。一封邮件最逗两三行就解决问题了,除非有什么需要解释的问题,一般不要写太长。另外有个小技巧,给小秘发有家的时候,他上班时间一般是上午9、10点左右,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他方便的时间把邮件发到他们邮箱是比较容易得到回复的,尽量不要在我们的白天发邮件。

跟小秘套磁很多时候都不是很复杂的问题,人家一两句话能回复的几秒钟可能就给你回复了。每个学校小秘的态度和工作责任心也是不一样的。知道各个学校有差异就可以了,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比如你想收集往年的录取信息,有些学校会告诉你,但有些学校就不会告诉你。一般来说,邮件得不到回复的时候,就打电话给小秘,如果找教授的话,只要教授愿意,你的口语又有信心。因为电话套磁优点是很快很直接,缺点也是很快很直接,你行就是行,不懂就是不懂,跟面试类似。如果是email的情况下,你不懂的可以查下资料,如果电话沟通就不行了。

跟英国教授和美国教授套磁的时候核心思路是没区别的,相对而言,英国教授更好套一些,刚才已经说过。Email的主题这部分,没有一个结论说什么样的主题是好的,就需要考虑教授看到什么样的邮件会愿意回复。把这个问题说的直接一点会好些。

(曹贤水)

© 北京森培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powered by GitbookLast Edited: 2017-05-25 10:15:50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