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ESSAY里的大思想
我们经常说ESSAY要以小见大?这到底是个怎么样的概念?是不是写一桩小事儿,然后把它的影响力扩大化?
其实我对“小”的定义有自己的理解,它并不见得只是一件小事儿,也可能是一个日常习惯,长期坚持的兴趣爱好,也可能是读了某本书,书中提到的某个观点可能打破了你之前的Belief也可能是你在一次辩论会中,克服了Public speaking的障碍,在一次Campus tour中受到鼓励,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和申请的决心等等。
众多众多的“小”事儿,可能看着不起眼,但如果能在做这些小事儿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思考,加强对自己的研究,对社会的了解,就可能对你性格的塑造,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专业的认知,职业目标的建立有着潜移默化的大影响。这才是我想说的以小见大。
经常有学生和家长觉得自己的背景不够牛逼,想在申请前多做一些大型的活动,以此来吸引AO的眼球。但即使在申请前参与了某大型活动,在就像我曾说过的,不同背景的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受益程度是不一样的,真正影响他们的并不是活动的TITLE,而是他们的思想深度,在参与过程中的锻炼和成长。写ESSAY也是一样,华丽和优美的语言只能进行外表的修饰,而文章质量的高低关键还是取决于学生的思想深度。
明年大学申请系统的改革一样,我个人非常支持和鼓励这种改革,因为新系统特别利于我们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当我们布置的背景提升工作变成requirement的时候,学生不得不为了完成系统的要求,读书,写作,学术研究,balabala,把像完成作业一样填充到系统里,而不再会讨价还价的给自己找借口说,明天有个考试,学校作业太多,没有时间做等理由为自己开脱了。其实很多学生知道前期准备的重要性,但多会因为惰性和其它原因的驱使,没有真正的投入进来,而仅靠申请前一年的准备其实是非常匆忙的。
做本科申请9年的时间,我接触过不同类型的学生,也发现不同家庭背景成长下的孩子对问题的理解,思考的角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进行学校研究和ESSAY写作的时候,这种差异性暴露的特别明显。就好像有些学生写的essay是“浮”着的,有的则是很“深”入的。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曾经服务过的两个在美国读高中的学生。这两个孩子都已经在美国读了两年多的高中,也利用假期的时间参加过很多心仪大学的CAMPUS TOUR。在小A写第一稿WHY PENN的时候,是这样写的,我截取部分内容进行了批注,并在电话里进行了沟通和指导。
这篇文书从学生写作到最后的完成,历时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中间修改的过程经历了多次这样的批注返稿。写作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和自我总结的过程,比起刚开始general的写作,虽然没有一步到位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但每次修改都能看到学生的自我思考,对学校认识的深入,对未来的目标也越来越明确。从最初流于形式的进行场景的描述,小A最终将自己在 Penn看到professor介绍research的情况和自己的家庭背景相结合来阐述自己的mission,使文章的内涵又上升了一个高度。这篇文章在通过我这一关后,在海外文书导师的指导下又进行了两次润色。在完稿的那一刹那,大家都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其实,这位同学在写作初期并没有把学校和自己研究的那么透彻。因为几次写作下来都不过关,我和她进行了交谈。如果还没有清楚为什么要申请Penn,还不确定自己的需求以及能给学校带来什么,如果只是想对付完成试试运气,就不要指望运气可以眷顾你。如果试图把给其它学校写的WHY ESSAY放在另一个学校的申请中,AO会把自己学校的名字换成其它学校的名字,看读起来通不通顺。
申请就没有捷径可以走,除非是那些本身就在塔尖上的学生,即使没有第三方的帮助,也一样可以申请到顶级的大学。而大部分的学生,虽然非常优秀,但想在申请中stand out绝非想像中那么容易。认为分到了就万事俱备了?NO!认为自己做了大牛的活动?就胜券在握了?不然。大家都清楚,TOP 30的space就那么多,学校凭什么就录取你?这个问题要留给学生自己去好好想想。而我想说的以小见大,就是希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推翻自己的想法,最终把答案完善好,通过ESSAY讲述出来。小A就是这种类型的学生,指导她也是一个很快乐的事情~
而小B,成绩虽然勉强够线,但却有很高的申请目标。我曾和他讲过,美国大学采取的就是holistic admission policy,如果分数没有那么outstanding,那我们就一定要在essay上多花些精力。可是即使在多次沟通和批注建议下,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几次下来,我基本上判定小B虽然有比较高的执行力和配合度,但是在对问题的思考和自我的认识上还不够深入,因此他的文章都是在浮着写的。而后来在申请某大学,进行WHY ESSAY写作时,就是因为上述的问题,他只能简单的列举一些学校基本的信息,泛泛而谈。在我要求他做更深入的研究,把我当作面试官,向我讲解自己和学校的MATCH点时,他基本上说不出来。而当我提及学校可能会要求面试,自己必须思考和想清楚这些问题时,他竟然说自己不申这所学校了。我反问,如果所有的学校都要求面试,你是不是一所都不申了?他哑口无言。
小B最终拿到了TOP37等多所TOP50学校的录取,这档学校的录取早已在我的意料之中。在指导的过程中,我已经非常清楚TOP30的机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努努力有机会冲到TOP40左右的学校。其实小B的问题在现在是比较普遍的,他在美国期间参加了LEGO机器人大赛,虽然破了历史记录,但是在写作ESSAY的时候却不能把自己的亮点和在这此过程中的成长写出来。这让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文章里的一句话,如果你不知道你是谁,又怎么能告诉别人你是谁呢?即使你自己对自己很了解,但如果你没有有效的沟通技巧,你用什么方式让别人了解你呢?(面试中说什么,文章怎么写)如果我们能从更“大”的方面来看,就会发同,除了你那些隐约闪现的,等待着你去发掘的特长之外,决定你未来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两个是了解自己和表达自己的能力。因此,对17后的学生和家长来说,在大学申请时,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去问大学注重什么,而是要问他们为什么要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