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PS?
PS素材收集整理
没有完美的PS,只有最适合自己的PS
什么是Show, don’t tell? 怎么show?
在写PS之前,大家如果能从竞争力的提升,从program对申请人的需求方面来着手的话,大家在素材整理的时候,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一点。PS最核心最难的往往是在专业度,内容和思路这方面,给大家看中文案例可以让大家更好的体会。从这些年经验来看,研究生申请更多是从专业度的专业认知方面的体现,在打磨认知的这种专业水准,让大家看中文可能更好一点,到最后大家如果不是直接把中文硬翻译成英文的话,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一个PS核心在内容,在结构、在思路。当然,如果你用英文表达毫无障碍,那就可以直接出英文,这样可以确保精准。
我们先讲第一部分,PS素材收集整理
我们要写PS的话,要先把素材整理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你的整个经历素材收集整理有一定问题的话,你在最后写的时候就不会太好写了。在素材收集整理这部分,大家可以参考我昨天发的问卷,问卷有很多种形式,昨天那个形式对于大多数研究生还是比较适用的,它里面所提出来的问题,相对来说还是具有一定引导性,涵盖的PS相关的面还是比较全的。大家可以按照这样的问题,没必要照搬照抄,而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整理一下,看看自己在整个申请部分具有哪些经历,这些经历里面都有什么样的事情可以让自己有收获,有感悟,对于专业认知会有一定影响,可以让学校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真实水平的一些东西。
在PS的素材收集整理过程中,强调一点,尽可能的把所有的面,自己觉得有价值,有意义的,包括你自己可能没有想过的一些点,都尽可能陈列出来,自己不太注意的点,可以通过身边的朋友,或者正在申请的人,尤其是针对DIY的同学,没有一个靠谱的咨询师跟你们聊,包括专业相关的人,学长多聊一聊。头脑风暴阶段,尽可能把点都写上。
跟学长聊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聊专业水准方面东西,看看这个专业方向上的思考,知识结构上的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的考虑;跟朋友去聊,他们更了解你作为人,更软性的东西,我们在讲推荐信的时候讲过,你要把自己最核心的点陈列出来,自己有哪些特点,因为自己有时候对自己认识是一部分,有句话说别人眼中的你反而是真正的你。所以在素材收集整理过程中,可以让身边的朋友参与进来,看看他们如何评价你,对你有什么直观的印象和感受。
在把素材收集整理完之后,接下来第二件事情就是要来确定写作思路和大纲的,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第二点。
你们看过我写的PS后就会发现,他们看起来并不是像想象中那么震撼,而是因为一个PS个人很主观的东西,从我们之前最早讨论申请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来录取你们的这些人他们是一群教授,他们也是一群人,而不同的人对人才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有些教授认为硬件非常重要,这是核心基础,没有这些都是免谈的;而有些教授认为这些东西不那么重要,他们看重一些比较根本的东西。所以PS也是一样的,不同的教授会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你们把一个PS给十个教授看,最终会有五六种观点,所以大家在整个写ps的过程中,不能坚持适合自己的思路和理念的话,就会被改成四不像了。我也推荐大家在写PS过程中找不同的人来提意见,但如果你们不能把握住最适合的思路,很容易被带跑,不同的写法都是有利有弊的,没有好或者不好的,只有适合不适合。因此大家在征求别人意见的时候,不要听别人的论点,而是听别人的论据,是怎么样的论证过程。
别人提出一个观点的时候,你要考虑这个观点对于我来说是不是合适,很多东西在素材选举的时候,到底选择哪些素材,选择哪个都有不同的好处,它不可能是完美的,我们只能权衡对自己而言,这个选择是利大还是弊大。这个东西只有自己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有句话叫内持定见,而这个定见就是我一直给大家强调的做最好的自己。
从自己的职业规划角度去指导自己的申请,这么说大家可能不太明白,举个例子,大家都看了最后发的那两个文件吧。如果各位觉得不好把握的时候,就问对方一句:你看完这个PS之后,觉得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只问这个问题就好了。看看他们的观点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效果。如果都不行,那么就要好好调整了,甚至是重写。
案例中这个学生的背景我昨天给大家提到过一些,他的GPA很低,才2.2,计算机专业,前两年对专业没有兴趣,后来跟着老师做过一些东西才开始对专业有些兴趣,开始走上申请道路决定出国。他这种情况最大的短板是GPA,可能会让教授怀疑他的学习能力,我一直强调美国人对GPA的强调程度是高于国内的认知的,他们的GPA含金量还是蛮高的,平时成绩对GPA的影响是很大的,不像国内一考就可以很大部分决定成绩的状态。
对于这样的申请人来讲,我为什么会采用小标题形式,PS有很多种写法,以文章的形式,小标题、顺序、倒序等多种写法,这个学生可以以时间为顺序,逐步讲自己大学初期对专业的兴趣,自己的困惑,一直到后面的转折,先抑后扬的思路去写,也可以按照我小标题的思路去写。按顺序这种写法最大的有点是逻辑很清晰,以时间为顺序不会很跳跃,容易理解,缺点是相对来说比较常见,没有特色。
对于他的情况,硬伤比较明显,一定要用一些直观的方式去强化一些他的东西,所以对于这个学生我会用标题的形式,把他的核心的点去强化,从标题来讲,首先写出他的职业目标,长短期的。然后介绍他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兴趣,以及这部分的想法;最后大段的重点放在相关的经历和能力,最后再放一个展示。好处是容易把他的亮点强化出来,同时可以明确的展现出他的专业方向,专业兴趣。
我们通过小标题和内容这样的强化,大家可以可以从中发现,我们在里面定了一个思路,很坦率,很诚恳的思路,通过申请材料达到一个状态:我不是一个完人,我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迷茫,我对计算机网络真的有一定的兴趣,也做过相关的事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证明我的能力和实力。
美国人也允许你在某一方面是有一定问题的,他们实际在乎的还是你的能力和实力。因此整个PS我们专门把gratitude部分拿出来,因为这部分一定是教授比较关心的问题,如果我们回避的话,教授的问题不会得到解决,所以我一定要拿出来写,但又不能占很大篇幅,大概四行字,140字的英文就可以处理完。他的态度是不可回避的,所以一定要去解释。
对于有些同学来说,只要影响不是那么明显,如GPA是3.2,尽管不出彩,但没有低于3.0的标准,多数情况下就不要浪费宝贵的篇幅去解释这个事情了。更多的是应该体现你在GPA之外的能力和水准,去让教授相信你,这个成绩并没有真实的反映你的实力。我们一直强调,你用一种写法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这个方式的利和弊到底是什么,对于我来说取哪个。
对于最后部分 why master。。。。一般来说,这部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并不会花很多篇幅来说这个,正常情况下,大概会用两段来写。但这个学生我用了多一倍的篇幅去写,是因为一定要把事情讲的合理,他的情况是很特别的,我不仅仅去讲why,还是去讲他以前的经历,来展示他对专业的理解和思考,进而解释他为什么来申请这个专业,这个方向,甚至是这个学校的某个program。看起来我是写why,但我还是在强调他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认知和水准。你们在写自己PS的时候,也未必一定要写这么多,如果你们的经历非常明确,没有什么硬伤,你就可能正常的把自己的经历亮点突出强化出来,最后选择某一个项目是水到渠成的,就没必要解释了。因此,PS的没有哪一种写法没有最好的,只有自己喜欢的,自己适合的就可以了。
第三个部分是特别强调的Show, don’t tell,写PS的时候,很多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总在说“我很强”,但文章读后并不能让人感觉到你很强。核心原因在于没有把握好Show, don’t tell,美国人得出结论一定是通过论据和内在逻辑关系,而不是你的论证,然后再做出一个选择。大家在写PS的过程中,你通过前期的思考,明确说自己的核心亮点在哪个部分,你应该想我怎么去很明确的把他描述出来,通过具体的事例去show,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结论,而不是说自己如何如何。
如果大家想体现自己的领导力,你一定要去讲自己做某件事,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带领团队取得什么样的结果,通过这件事和一些细节描写,这件事最好是难度大,需要带领很多人才可以实现的,那就能比较好的证明你的领导力。再比如你讲科研困难的坚持,实验有多大难度,其实教授是很清楚的。
你不能只是强调说你多么认真,面对科研难题你多么有激情,还要让教授看到你在科研方面做了什么事,这个事有多难,你做到什么样的程度,用了多少时间,相同水平段里你属于什么level,对方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做判断。所以大家在写的过程中,要用这样的思路去写,我到底怎么写把我身上最亮点的东西展示出来,如果还是把PS作为简历的加强版的话,是没有意义的,对方真正关心的这个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感知和理解。
另外还有一个技巧型的点,认知是一个相对偏虚的概念,同样是同行的人,在不认识的时候,我们对于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实力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对于很多专业的东西的理解你现在可能还没有足够的思考,你可能现在还总结不出来很有见地的想法,但实际上,这个东西是短时间内取得快速提升的东西,一方面你可以想,另外一方面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结合别人的讨论和思考,去提出一些某个领域的想法。
我之前有个学生先跟一个印度和一个意大利自己领域里很牛的教授聊,然后根据沟通过程中的启发,然后拿这个收获和感悟跟UBC的一个教授去谈自己的想法,对于他们课题的思考,毫无疑问,这样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两个老师给你指导,作为一个本科生能达到这样的程度是很出色的。所以在整个申请过程中,大家需要明白对方在乎的是什么东西,他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感受得到,我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他感受到,结论如果是对方通过阅读文章后感知到,那么目的就达到了。
PS写作全讲理论不太好理解,我可以把更多时间留给大家提问。
问:用专业度和热情这个讨论是比较通用的吧?
首先,毫无疑问专业度是必须的,你没有专业水准的话是没有办法征服录取委员会和教授的。热情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并不是很有热情的,你不要让人觉得你没有热情就可以了,如果你真的很有激情,你一定要通过很好的事情来证明你的激情,这样一定会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一个真正对于自己领域很有投入的人,会比较容易获得成功的,但如果你不是很强烈的热情,就不要喊那么高的口号了,你只要塑造出一个很客观的喜欢就可以了,所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果你真的没有很大的热情,你又想表现的很热情,你自己也会很难受,你会感觉在写一个不是根本自己的人。人有很多特点,一个专业不一定都要录取全部都是很有热情的,如果能够通过这个program你能获得成功的也是可以的。所以最终要结合这个program最看重的东西和自己真正擅长的特点两方面去体现。
问:我现在有个想法,之前看到一篇voa的报道,是关于本专业的,用这个开头怎么样,可行吗?自己在各个方面,各种方法都很关心自己的专业, 引用采访教授的话,进一步阐述自己对专业的理解和热爱。
首先这个引用对方一定要看得懂,其次这个例子一定要有一定水准,而且要一定很快速的过度到你身上,他不关心你看到了什么,他真正关心的是这个东西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或者你想通过这个事情传递给他们什么。
PS的开头这个问题再重点说下,一篇好的文章,开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开头写的很烂,可能第一印象就留下了,对方连读下去的兴趣都没有了,美国人喜欢的是很具体的,很场景化的,细节的描写,这样能比较让人记住的。这种写法国内的学生相对不是擅长,大家可以去看一些好莱坞的电影,你看看他们开头的场景。如果实在把握不好,而且还容易写偏的话,那就老老实实写一些很直接对专业度比较有用的东西,这对于绝大多数理工文的学生来讲,专业度,专业素养是研究生比较关注的点,不像本科那么关注特别个性化的东西。但如果你写商科essay的话,就可能像本科那样,写作技巧,扣人心弦的要求就会高一些。
On August 5, 2011, Aurelien firstly came into my sight in the robot design center of UD. With this intelligent robot one foot taller than me, I was astonished by his smart and accurate actions, which enables him to flexibly pick up the pen that I put on the pool table two meters away from him. Globules, fasteners, keys, this huge man can accurately position everything we put on the table. After the performances by Aurelien, a professor of UD represented us with the signal acquisition system and intern micro programming system inside of this robot. I was so impressed that such complicated circuits and programs are just integrated onto a small chip, which can even drive the ponderous Aurelien
上面就是我说那种比较场景化的开头做引子,迅速过渡到自己专业上表达的例子。我们选了一个他当时在美国一个计算机中心交换的经历,那段经历就是他对专业产生浓厚兴趣的一个起点,我们选用了对他印象比较深的一个事情作为开头。那个机器人叫什么名字我们都记不起来了,就是大概回忆了一下,起了个名字。我们会用一些比较具体的细节,以点带面去展现一些东西。
接下来我再给一些比较具体的小经验技巧,大家可以在今后的操作中留意一下。
首先每一段的篇幅可以参考我给大家发的开头,一段内容这么长比较合适,阅读起来比较舒服,尽量不要写那种一段十几行的篇幅。场景化我这里强调一下,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处理偏了,我是在写了很多本科essay之后,才敢在研究生层面去写,要不然就很容易写跑了,而且我不会对每个学生都用这种开头,如果真的有这种灵感和素材,那一定非常好的开头,一定会有加分的。案例里我这个学生拿了宾大的录取,当时很多比他背景好的学生都被拒了。
一般来说,一篇PS的一段,特别是主体段也不要超过200个字,200字基本就是极限了。教授每天都会看很多东西,如果你写这么长,主题句不会特别清晰,你写的再不好,专业内容例如再不够的话,就不会让人有很大兴趣去读。
PS的逻辑就是1P+3P,四个point里面,每个人可以用来做亮点的点确实不一样,有些人对专业感兴趣确实是有意义的,而且确实对他影响很深的,那我们就会把interesting作为重点,我们不仅仅去想如何大篇幅的描述他如何感兴趣,而是用这个兴趣作为主线,去串联起来所有的东西。而有些人兴趣确实不是最主要的东西,他就是能做的很好,他是一个正向循环,做的很好,然后更愿意做,然后做的更好,然后有更多锻炼,这时就以能力提升为主线,去作为逻辑顺序把他的经历串联起来。
有些人经历相对比较散一些,跳跃一些,两段主题不好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小标题的形式,把学校最关心的点给点出来,这里再补充一句,小标题一定要慎用,这种情况相对比较特别一点,如果用的不好,会有变形的,按说这四个逻辑块,对于每个人来讲演变的形式是不一样的,你们还可以把他变形,要不然每个人写出来都是这四个块也会很奇怪。我给大家发的文件里,我把这四个点没有机械的去写,而是做了一些变形,根据这个学生的情况,去选择了一些真正特别重要的标题主旨去突出出来,这样能很快让教授明白学生的具体情况,去达到我们要达到的效果。
问:写好后找外教改,语言流畅了,但会不会让教授觉得很假?
找外教修改,他们只能在语言上做一些处理,东西方在思维习惯方面是不一样的,很多东西中国人说来是很正常的情况,但美国人根本就读不懂。这个时候一定要有个外教做一些修改和润色。但是这个外教除非是你这个领域的教授,对你的申请比较理解,否则整个PS的核心逻辑,主线,核心段落都应该以自己的思路为主,他能实现的效果就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第一时间读完,形成一个第一印象,而这个印象可能是你没有考虑到的,通过他们的反馈,你去思考自己在这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问:我专业性不强,做过的事不多,这种情况怎么构思呢?
专业性不强,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认知。我给大家的材料中那个学生就是这样,上了四年学,没有过多的经历,通过学习过程中用一些很专业性的事例去show他的认知,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达到的效果。
问:之前不是说不能按模版来写,请问如何识别模版,或者一般模版都长什么样?
什么叫模版?就是你们把文章中人物的名字换成张三李四都能用。这样的东西就没有意义了。区别于模版最核心的点是它是不是有感情,是不是真的花心思了。大家不要小看这一点,我的写作能力不算强,但凡读过我博客的同学都会有一个感觉,写的东西还靠谱,这个并不是写作技巧的问题,这个背后反映的是真真正正的思考,如果你自己都当作模版来处理的时候,不可能打动别人,如果你连自己都感动不了,也很难去打动别人。所以大家在写PS的时候,千万不要想套什么样的模版最好,我一直强调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你要把自己最想展示的东西展示出来,这是我们在申请过程中一定要达到的状态。我不用最强,最牛,我也不说最好的学生,但我一定是最好的自己,我在选择适合我自己的学校,在做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才是对的感觉。
你们说现在有什么样的结构性的东西,你们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其实没有很多。真真正正你是不是按照自己真实情况去做,比如小标题的这种PS,有些同学说就是四个大块,我就用这四个块作为标题去写就好了,如果你照搬的时候,就会发现在过渡你的经历的时候是不能完美过渡的,这个时候就要稍微调整一下,我昨天给大家发的例子就是这样,没有按照四个固定模块去做,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做一个比较符合他的思路去处理,这才是最重要的。模版问题其实最终就是态度问题,你想用模版去处理,别人是很快能感受到的。
很多机构不是不想写出个性化的东西,而是他们的模式没有办法让他做到个性化。一个执笔的文案只能看到你的素材表,可能就没见过学生本人,只能通过你反馈的素材去写一些东西,根本不知道你为什么有这些经历,你以后到底想干什么,你写的东西到底哪些是真的,有多少没有表达出来,也没有任何的讨论和反复修改,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做到针对性。他们只能做到从结构上没问题,从写作技巧,语言习惯,语法上没问题,但要做到真正符合你的情况,一定是有你的思想在里面,这才是灵魂的东西。
我们写文书的时候从来不会学生发个问卷,然后就直接写完了,而是会反复的跟学生讨论一些问题,而且稿子出来了还要反复的修改,看看学生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一定基于你这样的想法,然后看你的想法怎样展现会好一些,这种方式才会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一篇文章有没有灵魂看你有没有感情倾注到里面。如果你把这个事情完全交给别人的话,他再多的感情,再多的责任心也会被榨干的。原创一点两点可以,但根本不了解你的话,根本不可能做到个性化,这不符合逻辑。别人能够帮你一些东西,但是有些东西永远只有你自己才可以解决,别人不可能帮你解决所有东西,有些东西永远永远都要自己做。
问:我喜欢我的专业,也针对这个工作了一年,但我觉得专业能力不强,平时看书又不练,这怎么体现我对专业的感情呢?
如果你真的喜欢,你在工作的这一年中应该有事例来证明你的习惯的。你对于工作的执行和思考是不一样的。这部分我想强调一下,如果你现在没有很好的证据证明的话,那么你还不能说明是真正的喜欢,你要从现在开始做一些事情,否则的话,你是没有资格说你真的很喜欢它。
当然,如果是理论性比较重的专业,那么读书中的一些思考,也是可以反映你是不是认真读了,是不是真的读明白了,读到什么水平了。也就是我之前说的在PS中体现自己认知的那种思路。
(曹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