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申请中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文/曹贤水
我今天打算稍微少说一点,多留点时间给大家提问,结合各位的问题,估计能帮大家更好的理解硬件软件在申请中的作用。
关于硬实力和软实力这个说法是在这些年在美国申请开始热了之后的一个说法。其实有一句话我觉得总结得比较好,在美国大学申请方面,硬实力决定你属于哪一群人,软实力决定你属于哪一个人。
这句话我们先好好的品读理解一下,硬实力就是得看看什么是硬件,什么是软件。咱们常说的比较好理解的就是一些标准化考试,那些可见的分数,比如说在本科申请里面的托福、SAT、雅思、GPA,甚至你的资金情况等。研究生方面的托福、雅思、GPA、GRE、GMAT、法学院的LSAT、医学院的MCAT,牙医的DAT等,这些硬件的、直接可见的就是所谓的硬实力。
软实力可以概括的理解为综合实力,比如说领导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上进心,价值观等等,在未来可能会影响到事业发展层面的一些能力和素质。
大家可能都明白这个IQ、EQ的关系,大家也越来越能理解EQ的说法,不过我们不考虑那个问题,还是回到我们关注的申请层面。我之前一再给学生强调,美国大学在筛选学生的时候,他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和很多英联邦国家不同,美国的这些大学是希望能够招收到来自全球的比较优秀的人才,经过学校的培养,把这些“潜力股”变成 “很挣钱的股票”。
很多人都知道,美国前20的大学都是私立学校,这些私立大学的财政来源更多是来自校友捐赠,而非政府拨款,所以学生是他们最大的财富。因此在挑选学生的时候,他们最关心就是你的未来,你经过他们培养之后能不能够成功。这就是学校考察的唯一的一个核心因素。
比如,今天迟到的学生挺多,其实守时也是软实力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素质。很多时候,在同等情况下,学校更愿意录取早申请的学生,因为他们认为对自己学校更重视的学生,一定准备的比较充分。这些学校经过很多年的沉淀,对于社会,对于人的观察和思考是很深刻的,虽然很多事物都在变,但美国大学都能保持很好的领先,其实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人。
回到我们原来的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学生能获得成功呢?其实第一课中我们提到,一个人的成功各有各的不同,有些人创造力很强,有些人很勤奋,有些人坚持,又有些人很务实,这些都可能是他们成功的因素。就拿留学行业来说,中国最早的两家上市机构,为什么新东方比环球雅思强那么多呢?在国内来说都算是成功的,但其实创始人的两种风格是很不一样的,俞敏洪会把他喜欢的这个事情做成一个事业,而张永琪是在一个正确的时间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他对这件事情虽然有一定的感情,但他其实更在乎的不是产品本身,所以他会选择把自己一手创建的公司卖掉套现。
基于对于这样的一个理念的一个很深刻的认识,学校他们就会很清醒的意识到,你的学习能力,比如说你的托福、GRE或者GPA,这些能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你的智商,比如我们现在申请理工科前50的话,基本上可发现一个average的水平,托福分数在95-105这样的一个区间,GRE在315-325的区间比较多,GPA基本上在3.3-3.6之间的一个状态。对于这样的一些学校来说,你能达到我的要求的话,你的学习能力是OK的。
但是你这样的成绩到底能够申请到什么样的学校,其实学校还会很注重你的软实力,因为软实力才是长远决定一个学生未来能发展到什么样的层次的一个内在的东西。比如国内现在鼓励全民创业,但你认真观察一下,会发现这些获得成功的人是有一些共性的,比如做事情很勤奋,很好的领导力,很强的沟通能力,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等这些素质。
学校很清楚的知道,他们怎么通过申请材料发现这些东西呢?他们会通过一些内在的逻辑去分析这些东西,大家知道文书是体现这些软实力比较重要的方式。但是文书并不仅仅是这几百个字,文书这些字并不难写,难写的是文书背后的东西,举个例子,学校在观察一个学生的GPA的时候,并不仅仅看GPA的数值,他们还要看你在哪个学校毕业的,这个学校他在这个领域它的优势怎么样,教学声誉怎么样,比如理工科,北航的GPA分压的相对比较低一些,GPA含金量就高一些;比如而清华北大3.3的GPA可能比一个不太有名的211学校的3.5,3.8的GPA更有优势,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人是经过严格筛选,在那样的层面,他们会获得更多的资源,有更高的眼界,有更多的提炼,本身他们的知识水平也很高,学校会很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关于这个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这个关系,这个部分是大家可能在申请过程中也会比较纠结的,因为大家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可以很好的从这个各大论坛各大网站看到往年申请的学生他们的毕业学校,什么档次,GPA多少,托福多少,GRE多少,或者还能看到他们说拿了多少篇论文,有什么项目经历,或者说实习。
这些东西其实可以在百分之六七十的程度上决定一个学生的水准,属于哪一群人,在这群人里,你到底是前30,前20,还是10,这个时候硬实力已经不是学校care的重点了。上次课的时候学生就问道是不是分越高越好?关于这个问题的话其实就很有代表性,我在这边把它分成两部分来讲。一个分数到底是不是越高越好,其实是要分两种人,第一种人的能力是更擅长做应试的,他更擅长去考试,对于习题的理解也是一种很强的能力,所以你们经常会看到硬件能力特别突出,但软件方面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没有丰富的经历或者出色的表现,就是靠着好的三围就能拿到一个非常不错的录取结果。
但有一些人呢,可能并不擅长这方面的东西,在大考方面是不擅长的。大家可能也经常听到一些言论是说,混的特别好的这些人其实往往都是学渣,而不是学霸。对这种人来说,拼命也考不到多高的分,但是却可以在科研,领导力层面有突出的表现。那这时候,即使分不漂亮,学校也会考虑。
1、问:既不是985又不是211那gpa是不是没啥看的了?
其实双非的学校GPA是不是就没啥可看的这个问题我给大家讲一下,如果你是本领域比较知名的学校,那么毫无疑问,你的GPA更容易被学校了解的,含金量学校也更容易判断,其实美国学校的招生官很清楚的意识到,不同学校的录取难度,学校的教学风格,水准,评分标准是不一样的,所以虽然同样是一个数值,其实会有不一样的表现。所以如果你这部分表现很突出的话,肯定是要加分的。
但是美国人又明白,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硬实力只是一部分,他们会尝试把一部分水分挤掉,如果你是双非的时候,像USC和LSE合开的一个传媒项目,如果说你来自传媒领域比较牛的学校,基本上GPA在3.3-3.5都会被录取,但如果说你不是这几所学校的学生,那么你基本上GPA要到3.8才有可能被录取。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认为会把那部分水分挤掉,这个方式看似不公平,其实它背后还是有一定公平的逻辑在的。
换一个点是不是说GPA就没有意义呢?其实美国人不可能了解那么多学校,而且美国人不会想国人一样,提到清华北大就毫无疑问是第一,美国好学校特别多,而且他们以州为单位,比如在本州很有名的大学,他可能USNEWS并没有很好的排名,但在当地很有影响力,所以学校不会因为你是双非,就拿不到一个很好的录取结果了。只要你能在申请过程中,能够通过一些有效的方式,能给他一定的参考体系,他虽然挤掉一定的水分,还能相信你是一个优秀的学生,那就ok了。
2、问:考试发慌咋整?
首先确实是有些人,他就是不擅长考试的,我们经常会看到国内就是有很多学生在高考发挥失常,我们客观的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其实也是一种能力,这就是综合素质中的一部分,你能不能控制好你的情绪?
发慌,这个问题我们意识到这方面我们是有弱点的,一方面我们要尽可能客观的意识到这个问题,你必须要搞明白这个考试的跟目的是什么,不是说这个分数能决定你的一切,这个分数只是一个参考系,它只是占你申请中的一个部分,当你能真正理解这个考试的核心目的是什么,你为什么做这个申请,你的动机是什么,当你能想清楚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会知道,我只要把我的各个环节做到最好就可以了,考试我只要尽力了,把你的能力发挥到极智就OK了,当你能把这个问题想清楚的时候,你考试的时候就不会紧张了,相对来说就会淡定一些。
第二点,这个事情不像高考那样只有一次机会,不然就要再等一年,复读再考一次,美国这些标准化考试托福,GRE,GMAT每个月都有几次,除了SAT会少一些,一年五次,通常来讲,这些都不是一次机会就决定一切的,所以大不了就是多考两次,对吧?
3、问:要是应试和能力都一般呢?
这个应试能力和这个综合素质都一般般的话,那其实没什么,这个里面我特别强调的一个核心点就是,做申请很多人都习惯去把自己跟别人去比。这个我很能理解,因为它客观上是存在竞争关系的,但是美国人在大学教育这个层面,其实国内也是一样的,就是开复老师说的那个话我是特别特别认同,就是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去跟别人比。因为你跟别人比的话永远都有比你强的人,也永远有比你弱的人。所谓应试素质和综合素质一般的话,那你是在拿自己跟那些因素能力很突出的人比,然后你再拿你的软实力去跟那些综合素质很强的人在比,所以你会觉得一般般。
但是实际上的话,你只要能够在你所能做到的这个范围里面做到最好,这样的话,你就能拿到一个跟你实力相匹配的学校。我经常跟学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就是,我指导过很多学生,有去前十学校的,有去一百多的,他们最后的结果呢。大家都知道很多人都想留在美国,美国很难留,但实际上的话,我的这些学生,他们在美国那边,如果他们真想留下来的话,他们留下的比例,远远大于你们所能看到的这样的整体数据!这个核心点在哪儿呢?其实就在于你只要选对了一个match你的一个program,你能在你的这个定位基础上去做你该做的事情。那么你就能够在你和你能力匹配的上那个学校能学到很多东西,你自己能力能有到提升,然后你也在你的这样一个level去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一个位置去学习,那这样的话你能够获得相对来说比较OK的机会。在这样的一个状况下的话其实它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因为你如果说,我考试托福就只能考个八九十分, GPA就3.2出头,GRE、gmat也只能达到一个Normal的水平,然后又不是那种有超强科研能力的人或者是那种超强领导力的人,就是很有power的那种人,那你就不适合去那种很顶尖的学校。因为去了那种学校的话你也读下来,你也适应不了,你根本就没法儿毕业,你会被退学,去那儿你会更悲惨。
所以说其实我们申请里面是强调做最好的自己,因为美国的学校,她也会强调一个match。例如,你们会发现在美国的这个申请里面它会有一个over-qualified的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的保底学校把他给去拒了。为什么?因为学校觉得你over-qualified,我录了你,你也不来,所以给他拒掉了。所以match是个很重要的一个东西,这个问题其实很重要,所以我多说几句。
4、问:国内的证书国外承认吗?转专业的话没有本科专业背景,可以用考本领域有关的证来弥补本科的专业缺失吗?比如人力资源或者心理咨询。
国内证书这个我们要回归到根本的本质。如果说你期待一个证书就能解决你说的问题的话,那除了这个证书是全球公认的一些东西,比如说你能拿理工科的,对于数学要求很高,你拿美赛的特等奖;或者你做创业大赛,你能拿到一个全球公认的,一个很牛天使轮;或者说一个很牛的项目全球都能公认的话,那毫无疑问,他是有用的。因为这些证书可以证明:你是通过背后是激烈的竞争之后的胜出者,实力已经被证明。除此之外,你期待这样一个证书能够给你解决什么问题的话那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申请的时候很多学校甚至都不让你去提交这个所谓的证书。
他们真正关注的是什么呢?他真正关注的是你做这件事情背后的一些东西他们在ps、在推荐信、在简历里有这两部分的话他们更多去关注什么呢?他关注背后的逻辑。你做这件事情到底到底对你有什么影响。你到底收获了什么东西,你有什么样的一个感悟。这些东西其实反而是最重要的,因为在这样的一个年龄段,其实根本就不是成就的阶段,它更多的是在一个看潜力的阶段。
如果说你想转方向,那么你一定要去通过一些事情、证据去证明给学校看:我是好喜欢这个专业的,那这个喜欢不是用嘴说的,而是用这个行动去体现。一个真正喜欢一件事情的人,他首先对这件事情已经很Passion了,也就是对事情很有激情,还有兴趣,你能坚持,你能吃苦,因为你要做额外的付出,才可能拿到这些东西。那这样的行为可以证明你真的是对这个东西喜欢的;第二会他关注说这个证背后,你到底对于这个专业或说对于这个行业对这个领域有什么样的理解和感悟。这些东西才是学校真的比较关心的,因为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嘛?
如果你是真懂的话,其实是在你的文书、PS里面是,是能够看得出来的;而如果你期待一个证书就能帮你解决问题的话,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明白硬实力和软实力是相辅相成的。在第一课里面我强调了到最后他其实是一个综合。如果说你只有软实力,你连最基本东西都学不明白的话那么学校肯定不会要你的。如果说你的软实力很差但你的智商很高,这种情况的话学校也会去看你的软实力会不会影响到你的发展。
5、对于工科,一般是不是认为gpa >实习 >gre >toefl?
对于这个问题,从大体的一般规律上来讲是可以这样理解的。其实这里面真正比较重要的是什么呢?这就要去思考它背后的一些规律。为什么GPA最重要呢?因为大多数本科生四年最多的时间还是在大学校园里面,美国对GPA这一课程是很重视的,它的含金量很高,是基于平时四年或是三年多的表现来考察的,不像国内最后一考的比重很大,如果平时你的课堂发言、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试不好的话你是很难拿到高GPA的。
那么实习和GRE、TOEFL到底哪个最重要呢?举个例子,我有个学EE的学生,取得TI(全球一家知名电气公司)的实习,这个实习对他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证据,最后他拿到了宾大的录取,很多三维比他高的学生也没有他的录取结果好。但是也有很多学生有好的TOEFL和GRE成绩,却没有一个好的实习,但最后他们也拿到了很好的录取结果,所以不能绝对的说哪个最重要,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果。
恰恰相反,这几年TOEFL和GRE的比重来讲的话,很多学校对GRE不太那么看重了!但是他们对于托福会有一个很明确的要求,因为很多中国学生在沟通表达这个层面,会有很大问题。很多中国学生他的东西做的非常棒、非常好,可能比美国学生做的都好,但是他们讲不出来。换句话说咱们中国学生做了十分的东西,他presentation里只能讲出来一分,而美国学生能把他做出的东西百分百的表述出来。
提升软实力的活动选择这是大家非常纠结的一个问题,其实我就想跟大家说,软实力的选择一定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找到其根源,学校既然关注的是你未来能不能够获得成功,那么你就想这样一个program,他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program培养出来的人才他以后是做什么工作?那做这样一个工作她需要什么那个能力和素质?那么我有什么事儿可以去证明我的这些能力和素质。如果你想去搞科研,申请PhD,那么research科研经历那一定就是最重要的。如果说你是去做应用型的码农,那么你的实践能力,写代码的能力,逻辑性,基础是否扎实就是学校比较关注的。找工作的时候很多IT公司就会看你的实战能力怎么样,你会不会写paper人家不care,人家在乎的是你能不能把工作完成,写的代码好不好用,bug率是不是高,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个好的公司,比如谷歌或者微软的实习的话,那是很有说服力的。
相反的话,如果你是申请MBA,学校最看重的是你在这个领域的管理能力,那么你就要有一个很强的实战的工作经验,如果说你是一个应届毕业生,你要去学MBA的话,很多道理你能明白,但你体会不了。我07年去光华听黄铁鹰教授的课,我当时听完这个课,也觉得中国最牛的教授讲的课也就这样,但两年后再去回想那个教授上的那堂课的知识,我就能够比较理解他当时为什么会在第一节刻上那么强调那样一个问题。所以申请学校也是这样的道理,他们也会关注你,到底这个事情对你未来的帮助有多大。
软实力在我们活动选择里面需要重点去考察了一个东西,就是学校需要通过一些证据,去判断申请人的能力和素质,因此,我们就需要去看那我们这个领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一个事情可以比较好的去证明我的能力和素质。
6、对于博士申请GPA在申请中占什么样的位置呢?
但对于博士申请GPA到底有多重要呢?这里分两部分讲,第一部分PhD申请的话,本科的GPA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你本科四年基础是否牢固的一个标准,所以很多学校会关注你本科的GPA。但是你的研究生的GPA相对来说他们已经不太care了,但也别太低,因为master阶段基本上GPA都要3.3起,3.3-3.5是一个很常见的状态。如果你这里真的有问题,可能稍微有点担心。对PhD,教授觉得最最重要的,一定是看你到底是不是喜欢搞科研?你有没有科研经历?因为一个喜欢搞科研人,他基本是有这种经历,并确信自己喜欢这种经历。第二部分就是你在这个经历过程中呢,是不是得到了很好的training,你的经历是不是让你来到我们的实验室后,有一个很好的表现,这些东西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思考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这个项目他真正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去考虑。
通过上面的讲解,那么学校到底通过什么方式来考察学生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呢,硬实力的考察大家比较容易理解,那么软实力的考察,下面我通过系统的总结一下,大家容易理解一些。
软实力表象上来讲会通过推荐信,PS、eassy去考察学生的软实力,通过推荐信看什么人给学生做推荐,推荐人与被推荐人之间的关系,在推荐信中说了什么事,这个事情中能够展现学生什么能力,这个是第三方的、比较客观的评价;而个人陈述是学生对自己专业系兴趣,个人经历,学术经历(研究生学术为主、商科的实战相当于商科的学术),长短期职业目标,以及选择该program的动机和目的,通过这部分会考察两个点,一是你的经历是不是make sence,是不是reasonable;二是里面的实例能否体现你的思想深度、你的成熟度、你的领导力。他们会通过一些客观的事情去分析和判断这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到底有多强,比如我们在写PS或推荐信的时候,很多人觉得PS就是一个简历的扩容版,把个人经历比较详细的再说一遍。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优秀的申请人,他的经历是造就这个申请人很有潜质、很优秀的原因,因为有些东西可以改变,有些东西是不能改变的,一个人的性格、素质、一些先天性的东西,包括价值观等在二十多岁之后是很难改变的,这些东西是学校看的很重要的一个基础,因为这些是不可能通过一个短时间教育能够解决的。因此他一定会通过你所做的事情的背后的一些情况,经过逻辑分析和经验,来判断这个申请人的软实力到底ok不ok。
另外一方面,他们会通过这里面尽量客观的东西,去判断学生的水平,比如你谈你的课程设计,和你在PS里谈一个863的项目或者一个很重点的项目,这两个不同的平台对学生能力的承载力度,他的参考系数是不一样的。
大家可能比较难理解的可能是认知型的东西,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在领域的认知深度这方面的东西是不太容易把握的。比如两个人在谈对一个专业的理解的时候,不同水平谈出来的问题核心点是不一样的,他谈的感悟和收获也是不一样的。认知这种看起来有一点虚的东西,其实也挺重要的。就像我以前举的例子,很多同学看起来并没有特别突出的经历,但是他可以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他本身没有特别多的实践项目,比如实习、科研、好的经验等),就在PS里谈他对学习的理解,或者说,上交那个手册上那个例子,有个学生在几十万考生中取得第一的成绩,虽然他的学校不是很牛,但他用了一个比较让美国人觉得比较震撼的参考系,或者是参考标准,去体现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也能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效果。这也分两方面,一方面是美国人会找一些参考系,你把标准给他,是有利于他做判断的;另外软实力不是特别好量化的,我们还是有一些方法和技巧把它做的很好的。
7、专业课的GPA学校会单独拉出来看吗?
专业课的GPA要从流程上考虑,对于小米来说,如果存在初筛,他会关注数值,不会做很深入的考察,但对于教授来说,他就不会care你GPA是3.5还是3.8,他真正在乎的是他所在的领域你的表现是怎样的?如果说他和很看重你的数学能力的话,他一定会看你数学相关的课程表现是怎么样的,如果需要看你信号处理方面的能力的话,也一定会去看的。
然后你们可能不太明白的是在美国前两年(至少第一年),大部分学校一定是GeneralStudy,学生有很大的选课自由,他们通过一年多的接触,有很多advisor去给他们讨论,包括学长给他们聊,以后该去做什么事情,选择什么专业,通过这样的过程,他们有了一定的预热和铺垫,到大三学开始才会正式进入比较高级的专业课课程,所以在美国大学前两年的学分是比较基础,容易转的,但是他一定要求最后两年必须要在我们系里自己修,否则是没有办法毕业的,所以即使读到大三去转学,最多也是给转两年的学分,最后两年的学分一定要在本校学完才会发学位证。
所以大多数应届小本的major GPA是大三一年的成绩,在申请过程中,如果之前的GPA不理想的话,你可以把大三一年的GPA拿出来单算,因为这个在美国来讲就是major GPA。
8、展现软实力的技巧是什么?
最核心的点是我们要理解什么是软实力,这里我要强调一点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生申请不像本科申请,要经过前面所说的过程之后,大多数美国本科生很清楚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了,他们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会通过具体的事情展现自己相关的能力,比如一个很喜欢搞科研的学生,他肯定会投入很长的事件做科研,在这个过程中,他通过推荐信、个人陈述去体现,如何跟实验室其他人沟通合作,怎样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如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坚持,如何在遇到瓶颈的时候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改变,一定是结合专业内容来谈,而不是讲一些很无关的故事,体现什么责任心之类的。关于软实力的参考系这部分,确实稍微有一些复杂,不太好操作。建议大家尽可能的把它去量化,比如说一个人很有毅力很坚持的时候,大多数人会做到什么状态?一个人喜欢一件事情,可能会坚持一两件事情。如果你坚持一件事情十几年从无间断,那就能让招生官直观感受到你这方面的能力的强弱。
比如说领导力,有些人在带领团队的时候,在PS里面从头到尾只强调自己,在一个很大的项目里面,需要团队合作的项目,你总是强调自己的时候,教授就会担心,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他会去看这个东西确实难不难,你带一个人的团队和带五十个人的团队对你的领导力的考验是不一样的。
对于你们来说,应该很容易找出一些参考系,大家比较明白的一个点,用一个相对比较量化的东西去体现,就是你要给他一些比较好的证据。文书里面的写作show, don’t tell,要通过实例去show,而不是给他一个结论。所有的学生都会告诉学校他很优秀,但学校不是靠你说好他就认为你很好了。好比诸葛亮说自己好的时候,都是说一些知名人士对他的评价如何如何。
9、跨专业申请GPA还重要吗?
首先GPA是反映你学习能力的一部分,如果说你GPA很好那当然更好,对于你一个不喜欢的专业还能学的很好,那就是好事;如果你真的不喜欢这个专业,表现不好,就可以跟学校解释说你确实不喜欢,但解释是没有意义的。学校不会因为你解释,成绩不好这件事就不存在了,对方还是会关心,你这里不好,到底哪里做好了,你要转专业,这个专业你能学好吗,你需要拿东西来证明啊.
10、如果大一GPA特低,但每个学期都在提升,可不可以算加分项?
能否成为加分项,也要分开看。如果你的GPA有很强的上升趋势,越往后越难的课程你学得越好,那同等的GPA上升趋势的你更占优势。但如果你虽然是上升趋势,可最终GPA只有3.0,那学校肯定也不会认为这是加分项。
11、之前在一德国项目里面试,要求阐述一个你认为对困难大的事情,然后你是怎么克服的,对你带来什么影响。这个写在文书里可以吗?
至于克服困难大的事情,在PS里这是一个相对有争议的话题,最好要跟你的学术经历相关,这个比较重要。因为很多人在招人的时候,都会通过经历看你的潜质,素质。你遇到一个比较大的困难,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的,你有没有一个坚持的能力,这些东西是可以检验你在遇到困难时的能力和素质,这是他们会关注的点。那么在文书里面到底要不要写,主要要看:这件事是否对你特别有影响,而且这个素质又是你特别强调的,是最能体现who you are。如果是,即使不相关你也可以写。但是这个事情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话,你就要考虑到底写不写,或者用多大篇幅写。因为研究生申请,最核心的还是专业相关的东西。
像UC系列的这些学校会把PS分成personal history和personal statement两部分,那么在personal部分里,你的个人成长经历就可以把这个事情很好的展现出来,如果你们做过本科申请的话话,就会发现美国在挑选美国高中的时候,你们会写很多类似topic,去考场一个人的任性,素质等等相关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