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提升和竞争力提升

今天给大家谈的是申请中比较核心的一个问题——背景提升和竞争力提升。

首先背景提升这个名字大家会经常看到。因为大家可能现在听的比较多是各个机构都会讲背景提升。从今年开始我们和创把这部分内容不再叫做背景提升,而是叫做:竞争力提升。为什么改这个名字呢?单从名字上看好像是没太大的差异,假如大家仔细揣摩一下便会发现它们在内在逻辑上存在很多不同。

什么叫背景提升?在我原来做的“水哥谈留学”系列视频里面有谈到过。2006年以前大家做的留学更多是基于文书和选校的一个申请。那时的申请是在考试后进行的,是确定学校名单、写申请文书、等申请结果这么一个流程。对于一个申请的学生来说,他的情况已经基本定型,我们能帮他做的事情非常少。我们就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对于这些申请的学生,如果我们提前知道他的申请目标,再基于他的申请目标针对性的去加强他的背景,提升他的实力,那这样一来,他是不是就更容易拿到更好的录取结果。

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开始设计怎样根据美国学校的需求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加强背景。比如说一个学生离他的申请目标有一些差距,那么我们通过一些有效的指导让他知道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从而提升他的竞争力,避免在他申请时什么东西都没有。尤其对很多本科毕业的学生,通过指导使得他在申请的时候不是一个小白。

背景提升的核心目的就是在那样的状态下出来的。但是呢其实这些年的话大家会发现有这样一个状态,我们经常会有学生说,那背景提升到底能做什么呢。比如说我是一个小本我要去找实习,或者说我要我去找科研。这样的话让我的背景里面有东西可说。

但是这时候出现了一个问题,我到底是实习好呢,还是进实验室好?那我到底是工作好还是我直接申好?

甚至这几年你们会发现有很多公司在咨询的时候会告诉你说:你想申请什么方向,花钱我就能帮你提升背景。比如某所谓的高端公司收取学生十几万,把他送去参加一个马术项目,让他参与了两三天或者一星期,后来便把这次参与写在文书里,以达到丰富该学生背景的目的。再比如让学生花钱去花旗银行或者其他外资银行开实习证明以丰富其背景。

但这个问题在哪儿呢其实我之前跟大家都强调过,那美国人看的东西呢其实最终就是一个目的还是希望能够挑到一个很有潜质的很优秀的一个学生。通过他们的培养能够在未来获得成功,而成功的潜质,对不同的人来说,起作用的东西往往不同。不能明白根本目的,而只是用包装的方法做出来的那种东西,看似迎合学校的需求,但实际上并不符合真实规律。

美国人其实他真正关注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到底在经历中获得什么?他们不仅仅是关注你现在的成就,比如说他们申请的时候极少让你提交实习证明或者说一些证书的原件。他们不看这个东西。他们看重的是你的真正的这个实力。那基于背景提升的长了一个东西很多人就把这个东西理解歪了,歪了之后呢就用一种歪的思路去做。那对于各位DIY的申请来说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我想申请更好的学校,那我到底怎么样做能够让我可以申请到好的学校?如果说大家不能从一个根本的思路上去明白到底我们为什么来做这些准备工作的时候,那么很容易就跑偏了。

比如说花钱去买论文啊,比如说花钱去买实习啊,比如说花钱去干点别的其他的什么,简历上可能是很漂亮的,但是等你们真的开始写推荐信和PS的时候你们会发现很多时候你没有料可说。

为什么我今年让和创把这部分工作改叫竞争力提升呢?看起来好像没有多大的差别,但是这个叫法差别它反映的是背后对于美国这些优秀学校申请的根本的一个理解。

既然人家想挑的是好学生,那么他其实真正关心的是你是不是有足够的竞争力?你要把这个最终的目标和根本的东西抓住了之后的话那你就会知道到底做什么事情对你来说会比较重要。

比如说你想申请PhD,PhD最核心的是科研能力,它是做学术研究的。那你的基础知识扎实不扎实,也就是你本科的GPA好不好?你的课程结构好不好?这是一方面,然后另一方面是你有没有一个系统的科研经历,一个很好的Research Training?在这个Training过程中,你检索文献,你阅读文献、理解文献,你能够根据前人所做的研究去提出自己的一些这个总结和想法,提出一些idea,提出一些探索性的假设,并且自己能够通过分析和理解去设计一个实验去验证你的假设,还有,在这个过程中你能不能够用一个比较科学的态度去对待你所有的实验结果。这些是对一个PhD申请人来说,很核心的竞争力。

比如说你是一个master要就业了,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会关注你知识的宽度,在这个领域里面需要你具备的技能你有没有。找CS工作的时候,公司就会关注你到底修了哪些课。如果说我是做大数据的那我会关注你的数据结构、你的统计方面的能力、你的数学方面能力到底怎么样,写代码的能力怎么样。

同时还会看你的合作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因为他不需要一个学霸,更需要的是你能来到我的公司发挥你的能力。你有一定领导力,你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这样对学校来说就是ok的。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不是有很好的一个科研能力其实就不是最重要的了。他最在乎的是你的实践能力怎么样?你的动手能力怎么样?你理论能力强却没法应用于工作是不行的。能不能快速实战,才是核心竞争力。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说是在做“背景提升”,大家只会想我的这个经历里面加什么东西可以让我变得更丰富。现在很多本科生的申请简历上面三篇paper四五个科研经历,一大堆实习和奖项,背景相当丰富。但是美国教授也不是那么容易被忽悠的,除非真的是那种天才的学生,对于大多数本科生来说本科阶段都做不到申请简历上所写的那种程度。当把你的背景加了很多的时候学校反而不会录取你,因为教授也知道对一个本科生四年时间根本做不到这样的成就。所以做背景提升时不能忘记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你应该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既然美国人会关注你到底能不能成功,如果这时你还是想着去我把背景写的很漂亮那就没有意义。相反,其实我们真正应该考虑的是我以后到底要做什么职业,因为一个master近两年,一个PhD五六年对吧!那后面呢。你的工作大概几十年对吧?

在这种状态下教授们他们就会非常关心你是不是能在我这个program的这个领域能够获得成功。他真正关心的是你是不是具备足够竞争力。如果说你想学金融,你的数学能力强不强、你的金融知识强不强、你的计算机能力怎么样?如果说你做后台的话,你在quant方面能力怎么样?你做前台的话你在quant方面不是天才没关系,你其他的素质怎么样呢,你的实战经历,能力是如何的呢?

所以说核心点就是我们要客观地明白我们其实不是为了让我的背景变得很丰富很漂亮,这只是基于申请文书。因为我们真正要最终的要去念这个书,念完之后的话我是要能够找到工作的。那找到工作的话那一定是我有实力,因为申请的时候还是相对比较容易,等你们毕业如果想在美国找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是非常的困难比申请还要困难,竞争还要激烈!

我做什么可以提升我的竞争力?按照这个思路去想的时候,就不容易跑偏。比如说你现在还没有决定你是去做PhD还是做master的时候,大多数本科生可能是进实验室比较容易些。

那比如说你根本就不想在一个领域里面深扎的时候,技术就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举个例子,我今年山大的一个学工业生态的本科生,他最大的优势是他的领导力组织能力很强。比如他能组织学校里最优秀的人才做项目并取得好的效果。同时他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所以他并没有在学术层面去深挖,而更多的是对自己未来职业的一个规划。他的家庭在能源领域有比较好的关系,他明确自己将来要进这个领域。他认为技术对他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他只需懂得大概脉络,但不作为核心去钻研,他需要的是好的学校,通过进入名校认识真正有技术能力的学生,扩充人脉,并通过他们去组建公司。这样的状态下,他不需要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验室这一层面。相反,他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一些真正对他来说有意义的方面。比如他最需要的是名校,那申请名校他的硬件一定要达标。他来找我做申请指导的时候已经快大三了。根据他的情况我跟他明确的第一个核心点:GRE的verbal必须上150,否则就是硬伤,严重影响他的竞争力。明确了这个死任务,他一共考了五次verbal才过了150。他的雅思过了7分,虽说单项很烂,但他已经过线了,托福虽然开起来对美国申请有优势,但是他那次雅思超常发挥,再靠托福,给两个月的全力准备,他也没把握过百。这时候我就不要他再把精力浪费在托福上。

那这个时候他应该干什么?他应该把他的人脉资源调出来,把之前的这种项目的核心东西挖出来后,通过人脉关系拿到很牛的人的推荐信,然后在文书中通过他前期的积累把他对这个行业的未来的发展概况深挖。这些东西对他在那个现阶段来说的话其实是最能够提升他的竞争力。因为如果说比科研他一篇paper没有,没有意义。如果说比奖项的话他也没有能说出口的那种奖项,但是最后基本上他申的学校最后没有太多拒他的,都是很牛的学校。你比如像密歇根专业排名前十,哥大的话综合排名很好对吧?

他为什么能够拿到这样的一个录取结果呢?就是我和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我应该去什么那个学校可以实现我的一个目标。那基于这样的一个思考的时候呢他就会在很清楚的知道那我到底干什么可以让我最大的发挥我的优势。

所以说通过上面这段介绍大家应该能够明白背景提升和竞争力提升叫法的这种差异其实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根本的内在逻辑,是我们对于申请了一个真正的理解。

那问题就来了,也是大家最为关心的——我到底干什么可以提升我的竞争力!

我的专业什么最重要?什么可以证明我的这些能力?这两句话,是大家要始终牢记,始终问自己的,因为不同的专业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完全不一样,如果大家能够始终问自己这两点的话,那么论坛上网上的一些信息或者学者老师学长提出的一些看法,你们就很容易判断这些对于我适用不适用。

比如说同样是master program,有些program比较侧重理论,有些prngram比较侧重应用实践,那对这两种program来讲他们需要的人群是不一样的。

现在大家很多人在做选校的时候更多的只是关注这个学校的排名好不好?这个学校实力好不好啊?很少有人去关注这个program到底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他这个课程培养的这个人才的这个侧重点到底在什么方面,然后我以后到底想要干什么?我毕业之后我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那这个工作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

大家可以提提自己对这个部分的问题,我结合大家的问题给你们谈,你们就好理解了。

问:怎样能更加准确的把握这两点呢?比如我想申的program国内都没有啊!

答:国内没有这个program不是你的申请动机和目的,那你真的申请动机和目的就是你要学的那个东西到底是干什么的?你能不能干好这个?

问:如果本科和将要申请master的那个专业不同 也就不用找本科专业的老师写推荐信了吧 应该找和申请master专业方面的专家写推荐信吗?

答:这个问题比较有代表性,我给大家讲讲。跨专业申请,那是不是就不应该找本科专业的老师去写推荐信呢?这个问题上学校会关心两点:第一点是你的专业基础或者知识结构,能不能学好?第二点是你具不具备核心的能力和素质。可以把它理解为我们之前讲过的软实力。

一个人的竞争力不是只有专业知识技能这一部分!你们经常会发现本专业的老师可能不好对你要申请的那个专业做评价,但是他可以评价你的学习能力,你的态度,你是不是积极主动,是不是有领导能力,比如说咱们可能国内的teamwork可能少一些,但是美国学校会比较大。这时这些东西无论你学任何专业,它都是一样的都是相通的。我把全美大概一百来所学校的推荐信表格总结了一下!基本上所有学校比较关注的点多是你的成熟度,你知识的宽度和广度,你的积极性,你的勤奋程度,你的刻苦程度,你的聪明程度等等。

要转专业的时候需要三封推荐信,你很难找到你要转到那个方向的三封推荐信。这个基本上是挺难的,多数是不靠谱的,那怎么办?一定要有你要转去那个专业方向的人,他可以在你这个部分的这种能力去做评价,因为这个是很客观的一个东西。你不是我这个领域的,比如英语老师去评价一个学生写代码的能力那是相当不靠谱的。

你可以做的是你把这个专业方面的老师或者公司领导找出一两个,让他对你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做评价。你本科老师可以对你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综合素质作出评价。三封推荐信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其内容不是一样的,你要最充分的去展现你的核心优势。who you are?这句话要不断的去问自己,尤其在写文书的时候。文书最终写的是你们的竞争力,为什么学校录取你而不是别人,这就是说你比别人更有竞争力。

问:我以后想申请服装设计的话呢

对于服装设计专业天赋是比较重要的,这就要去找一个东西证明你的天赋。一个大的实习机构是可以在某些方面证明你的相关能力,因为你能够被那些机构认可的话,从客观上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你的实力。另外,要有实实在在的作品,把这个作品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它。因此来讲你就需要有一个能体现你的设计天赋的作品集。不管是你进的实习单位或者你要进入的工作室或者公司,都需要用你的作品去说话。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都是基于你对自己的这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这才是你要去做的最核心的事情。

问:申请phd比较重科研经历,master比较重实习吗?

这个部分分两点:先说一个可能跟内容无关的。这个问题反映出来大家还是会习惯性的去做一些总结或者说一些很直接的总结。我一直强调的核心点是你要去根据你的目标去考虑。

master有两类:一类是去给PhD做过渡的,因为有些人并没有确定未来要不要做PhD,PhD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决定的。那这一类的比如说他是给PhD做准备的这种program的话那他的科研一样是有意义的。

比如东北的一些co-op program就是为了给各个公司培养员工的,那毫无疑问他比较关心的就是你实战能力怎么样。

问:计算机专业就是编程吧?

计算机专业不仅仅就是编程,只是其中一部分,还会考察数学基础。计算机有很多分支方向,有做数据库的、做大数据的、做数据科学的,做网络的、做信息安全的、做架构的等等,不同的方向做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所需要的课程和知识结构,也是不一样的。如果说你只想去做一个标准的码农,那写代码能力是最重要的。如果说你想在某个领域里面去做的更深入一点,其实计算机专业有很多分支方向。老美比较喜欢逐渐深入,越往下他专研越深的,美国人一旦进入一个领域的话,基本上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并一直做下去,很少中途转换专业方向。不像我们经常学一个专业,找工作换个完全不同的专业方向,这些在美国人的体制里面比较少见的。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比如计算机专业的想去提升竞争力时,除非是想搞科研,如果想申PhD,这时进实验室做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毕业后想进facebook等IT公司工作时,那么实战能力是最重要的。

问:对本专业理解稍有偏差,是不是会死的很惨?

不用特别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国外教授经常说一句话:It’s a good question。不用太担心你现在就能非常完美的掌握所有的东西,以我的经验来看大多数孩子一开始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是不了解的,因为一个人对一个事物的认知是需要过程的。认识基本上都是由浅到深,由不全面到全面的状态,它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我给大家讲一个例子,与竞争力提升比较有关系的。很多人写文书的时候,比如说我在指导一个学生去写推荐信的时候,我不会等到九、十月份的时候才去跟他沟通,而是提前几个月就和他讨论推荐信了,因为写推荐信时第一步要做的是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这时学生要考虑我这个专业到底比较看重什么能力和素质?很多学生开始时不太有想法,除非是学习特别好对自己专业了解特别深很有思想的学生,大多数本科生这方面知识是不太有概念的。

但是一开始你可能不知道呢。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的这个专业最经典的教材是什么?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是什么?顶级的期刊是什么?最牛的教授或者说在这个领域做的最好的人是谁?等等。我现在问这个问题估计在座各位很少有能回答上来的,如果有你就非常非常棒了,但多数人是回答不出来的。

怎么办?接下来我们就应该做一件事情,去找答案,当你们用这样一个问题去找答案的时候,你问你们学长问你们的老师,一天两天你们可能找不到答案,如果你们持续这么思考的时候,当你们看的越来越多,接触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把这类问题搞得越来越清楚了。比如我问一个学生:你这个专业美国的经典教材是什么?不知道。给你一个礼拜时间找到答案。找到答案之后的话接下来干嘛?你看过吗?百分之九十是没看过的!好,你现在要去体现你的这种知识的宽度和广度,你要体现你的这个学习的主动性。怎么办?把这个东西拿来自己好好研究研究,好好琢磨琢磨,好好学习学习。当这样的一个过程走下来,实力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比如说你想搞科研的时候,那你要想你这个领域里面现在主流的研究方向有哪几种?他们趋势是什么?各自的利弊是什么?现在做得好的大牛是谁?国内谁做得好,美国谁做的好,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思路什么方法来做?

当各位用这种思路去指导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在整个过程走下来,你们就会跟我所指导的学生那样,一两年的申请准备过程,让自己脱胎换骨,在实力上有了巨大的提升。

问:比如我是学药学的,以后想做科研,有几段科研经历,还没出paper,没什么实习,申请master有优势吗,是继续做科研好,还是暑假申请个实习好呢?

你是学药学的,以后想做科研,如果说你明确你想做科研的话,那毫无疑问科研经历是最重要的,科研经历一定不是靠多,而是靠深,然后你有几段科研经历的话,你要看这些方向里面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方向,这是其一。其二是你能不能把它很深入的去搞明白,因为做科研是探索未知,探索未知的话是需要很多时间积累的,而且是需要一定运气的。你没有出paper就要努力去出paper,实习对你的意义不大,因为你想搞科研,你最重要的就是你的科研能力。你想申PhD,你连一个paper都没有你怎么去证明你的科研能力呢?当然也不是说没有paper就不能证明你没有科研能力。如果说有做科研的打算那就要专注去做科研。其他的一些东西可以做,但首先是你把你的科研做好才行。

问:想申美国,可只认识英国的教授,学了一个月,还不知道人家给不给写推荐信。

这个根本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首先你不仅仅是有中国教授,有外国教授已经算是一个不错的优势了。因为同等情况下来讲国内的推荐信不如西方教授的推荐信含金量高。这是国情所致,美国人也知道这个情况。你担心人家不给你写推荐信,那最核心的问题人家为什么要给你写推荐信,或者为什么不给你写推荐信?这个问题要好好想一想。推荐信最后是一张纸,如果想要对方给你写信的话,一个陌生的人或者跟你没有直系亲属关系的人,只有你表现的够好了,才可以对不对?那你怎么可以表现的更好?你怎么可以赢得他的认可?比如我们有一学生,他找一个老美给他写推荐信,最后事实证明这个老美彻底把他害了,因为这个老美没有给他写出很好的东西。

要想拿到推荐信的话,一定先是我们的工作做到位了,你想要让他评价你什么东西,你要通过你所做的事情让他看到,这样他才能给你写出来有力度的推荐信。因为他写的东西是客观的,它之所以有含金量是因为它客观。你要想客观的东西有价值,那就需要你现在好好去做。如果你能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努力的表现赢得他的认可,那么这个对于你申请的竞争力是有极大帮助的。

大家现在在准备自己申请的时候,那就一定要好好去给自己做一个定位和分析,看看自己现在到底什么地方比较有优势?什么地方有不足?因为我之前跟大家讲过申请最终是一个凭总分的,那总分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说在整个申请过程中,我现在连我的GT都没有搞定,我连人家第一个门槛我都过不去的时候,你就不要想着说我现在应该去搞几个实习、搞几个科研、参加什么比赛或者去干点什么别的事儿,因为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过门槛。所以要投入绝大多数时间去把你这个部分做好,因为这个也是你竞争力的一部分。你有很好的三维,最后即使在软件方面不够优秀的时候,你也有可能拿到不错的录取结果。

如果说我的硬件已经ok了,我的GT搞定了,那接下来就是把软实力做得更好的时候,这时就需要考虑怎么把没有的东西具备,把已经有的东西怎样做得更好。

问:学习一个月结束的时候给我评价很高的,但是听说欧美教授一般不给写推荐信,什么时候请他写合适呢?

这个问题后面写推荐信的时候会谈到。你只要比较持续的跟他保持联系,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学术交流,基本上就OK了。他给你评价高的话有两种:一种是的真心实意的;一种可能没有那么真心实意,这就要看他要帮你的时候你有没有一些额外的东西让他愿意帮你。

我们要记住这点:教授给我们写推荐信是他们在帮我们,是用他们的credit给我们做担保。所以我们一定要非常的感激对方,先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举个例子吧,除了学术上证明我的实力证明我们的诚意,那你有没有逢年过节你真的去感谢他,你是不是真的感激他,你是不是真的记住他了。

继续刚才那个部分。在竞争力这个部分你们要明白样样俱全并不一定是好事,什么都好可能就意味着什么都不好。在整个申请过程中这算是一个小技巧。大家要很快的能够让对方得出一个印象。因为在申请的时候,招生官或教授他们经常会做一个简单的评价:这个学生的大概情况是什么?这时我们要考虑一个问题:我希望教授在我的申请里面到底写哪几个关键词,能够证明我的这几个关键词的事,我做的够不够好?

比如说你认为你的关键词是创造力,那么你的申请材料里面有没有足够多的东西去证明你的创造能力。比如我刚才讲的那个山大的学生,他有很多创新的想法。在学校搞社团宣传的时候,他提出的方案基本上之前没有人用过而且效果很好。在做项目的时候,他总会提出一些非常有洞见的idea。在申请过程中我一定会强调他的这些比较牛的方面,从推荐信到ps我们都会去强化他这方面的能力。

如果你想体现你很勤奋,就需要足够多的东西去证明你的勤奋。一般人做五十个小时,你能做一百个小时;一般人可以一天一夜不睡觉,你可以五天五夜不睡觉。这样能证明你的耐力比别人强。一般人每天学习十个小时,你连着半年每天学习时间在十六小时以上,这就很能展现出你的勤奋。

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申请里面一定是做最好的自己。竞争力提升的话就是你要知道我在所有具备的这些能力范围之内我能,我OK,都OK。但是一定要有一些和别人不太一样的特点,让我之所以成为我而不是一个换个名字就行的张三李四。

因为每个人的这种需求、特点包括他的成长经历和以后的打算是不一样的。在申请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这个特点。

我再说一说大家可能最关心的渠道的问题。到底有哪些方式哪些渠道可以去体现我的这些优势。我觉得从大的状态来讲是两种资源:一种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资源。第二是现有资本,比如说人脉关系或者花钱的资源。真正特别好的资源一般指的是第一种,比如刚才有同学想学设计,设计领域的几个比较有含金量的比赛你能不能去参加,比赛拿结果只是一方面,通过参加比赛可以扩充你的人脉,认识一些该领域里的大牛,知道同领域里的人在做什么,他们的水平怎么样,从而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假如能拿到相关奖项,那更是证明你实力的很好的一个方式。

如果你想搞科研,就要知道你这个领域里比较好的期刊有哪些,比较牛的会有哪些。你有没有可能去追踪这个会议,甚至我有没可能把我的paper,我的科研成果投到这个会议上面。或者说这个部分比较好的一个竞赛。包括比如说现在美国有很多实验室,比如理工科的,可以去通过正常的申请有可能能拿得到。比如说有一些大的机械公司他是招实习生的,那我有没有可能争取到实习机会。

至于花钱的这个部分的话或者说身边资源这部分就因人而异了。我知道现在比如说金融口的话有很多用花钱买到很好的实习机会,资源换资源嘛,如果说你能力OK,你在这个里面也是能够有机会拿到比较好的表现的。当第一步我们实在做不到的时候,那我可能只能通过就是第二种方式去做了,比如说你们学校实在是很差老师也很差,或者说你拿不到很有说服力的实验室经历的时候,那你可以找外校的,外校如果你自己找不着的话,因为有些教授是愿意收钱指导的。这个其实不好。但是呢,首先他还是基本上没有违背游戏规则的。

问:突击发paper会不会太明显,我也面临paper不是很多的问题。

paper其实不靠多而靠含金量,你在你这个领域里面,如果说这个paper很有含金量的话,那么你一篇就足够了。如果说你发不了特别牛的这种paper的时候,有两三篇也都OK的paper也可以,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美国人没有那么急躁或者说那么功利吧。一个好期刊它的发表周期从做实验到写论文到投论文到接受到出版,这些周期随随便便得一年多。如果真的是一个好的期刊的话就是很竞争激烈的这样一个情况。所以你的paper不多,不是太大的问题。问题是你的paper你能不能很好的展现你的实力。比如说现在有很多学生他可能真的是paper发不出来的时候,我有学生就是没有正式发表paper,但是他写了。我们可以把它作为Paper,不是Publication,在申请中用Writing Sample的形式,或者以Additional material的形式提交。我们一样可以让教授去看到我们所做的真正的这个东西它到底是什么情况。因为对方最关心的是:你具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至于说你这个东西是不是已经从一个写出来的东西变成了一个铅字印出来的东西的话,那不是他最关注的。

你申请的时候你的paper没出来或说你有些成就性的东西没出来,没关系,申请完了之后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可以做,其实你还可以跟一些学校update你的情况。虽然有些学校不接受,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校是接受的。而且即使是不接受的这些学校的话。你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方式去证明你对这样一件事情的一个在意程度,一个人对事情的投入度、关注度,一种态度,也是他的一个内在竞争力。

一个真正有含金量的东西内行人他是能看出来的,就是我们用一个什么样的渠道去展现。文书也是很好的展现自己竞争力的一个方式。

不是说这个东西就一定是发出来了获取成就性的东西他就有用,否则就没用。我们可以通过ps,可以通过套磁去把我们真正所具备的一些能力去把它充分的展现出来。这个也是一个很好的能够提升自己竞争力的方式。

因为不同专业侧重的东西不同,所以我只能总体说一下思路。各位对于自己的专业申请,对自己现在的这种情况究竟接下来干什么才能最好的提升竞争力的问题,可以单独问。(曹贤水)

© 北京森培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powered by GitbookLast Edited: 2017-05-25 10:15:50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