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校
文/曹贤水
作者简介:曹贤水,人称“水哥”,和创留学联合创始人,新浪博客、知乎、豆瓣、寄托天下知名留学专家。著有《你也能去美国留学》一书。
排名有意义吗?如何看待排名?选校应该考虑哪些因素?从哪里可以获得录取信息?如何利用排名?
今天给大家分享下选校部分,选校是整个申请过程中非常大的一个事,选校和文书基本是DIY学生,包括我们做留学服务过程中比较大的两块工作。
先说第一个问题,排名有意义吗,如何看待排名?
排名整体来说有一定意义的,问这个问题是让大家明白一点排名是怎么排出来的,明白这个问题大家对于排名的看重程度就有答案了。比如排名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教授或者其他学校的校长对于同类学校的打分,比如毕业起薪等等,大家如果关注这几年的排名就会发现,像东北大学,就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排名上升趋势,他这种变化的核心原因是他们明白排名的规则,会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去运作排名,像东北大学他们专门有个小组做这方面工作,他们会非常注重维护其他学校的校长关系,还去各种地方做大量的宣讲,让很多人都了解这个学校,然后有很多人来申请这个学校,但自己有不放开录取名额,最后导致录取率降低,那么他的这部分权重就有比较大的增加。然后他们发现usnews对co-op program的重视程度考核比较重的时候,他们就会大力去开发,导致这部分的权重又有增加,所以大家看这几年东北大学从100多名的位置上升到现在的前50左右。我们再说下专业排名,核心规则也是类似的。比如同类的评价,成果的评价,这里有一点大家是不太容易理解的,你们会发现美国的学校都比较有个性,在某个领域尽可能做到最好,不会有同质化竞争的思路,如果你这方面做的很好,他们不能超过的话,就会发展其他方面。美国很多的学校系的大小规模是不一样的,尤其是综合排名比较靠前的院校比较有特点一些。比如西北的EE专业,系不是很大,但是你们会发现他们的教授的背景都很牛,只不过这些系不是很大,可能在某个方向做就可以了,而不会走做大而全的思路,尤其是这种私立大学。这种情况下,学校的录取标准不会因此降低,难度不会降低多少,教授还是那么挑剔,教授的水准还是那么高。所以大家看排名的时候参考就好了,每年usnews出来的时候,我们基本都不太重视的,哪个学校跌出前50,哪些削下进了钱50,我是不太去看的,我只是关注下大概的档次就可以了。一般来说,大家看学校的也应该是这个思路,你看这个学校在哪一档就可以了。比如综合排名来讲,前十是一档,10-20是一档,30-50是一档,50-80是一档,80-120是一档,120-150是一档,150以后是一档。专业排名的话,基本前五是一档,5-15是一档,15-30是一档,30-50算一档。大家看排名的时候,基本上看一下档次就行了,至于是10还是9不重要。
第二点,选校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我一直很强调做任何一个结论都是要有前提条件的。没有前提条件的话是有问题的,本科和硕士,博士在考虑学校的时候是不一样的。比如本科的办学理念,学术氛围,学风就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研究生层面这个影响就比较小了,一般来说你就在系里混了,这个圈子也比较具体,硕士就考虑课程设置,job service这方面的东西。如果是PHD老板的影响力就比较大了。master不是说不需要考虑教授,相对而言教授的因素对学生影响太小,这部分要考虑两类情况,一类是你想以master为跳板读phd的话肯定是要考虑教授的;如果你目的是就业的话,他的影响相对就小一些。
MS考虑要点:专业实力,地理位置,毕业生走向;
PhD:老板的实力,人品;专业实力,声誉;奖学金,毕业生走向。
Master申请要时专业实力肯定是要考虑的,因为program在当地的声誉,在美国的影响程度对于就业还是有帮助的,所以在master选择的时候,就要考虑专业怎么样。在美国找工作比较少出现你master是一个专业,找工作是另一个专业,从学习来讲是比较浪费的,从美国人的态度上讲,他们也不太欣赏这样的,因为在本科阶段做了尝试,到最后已经很具体很明确了。很多美国人基本上学了某个专业干了某行之后,基本上一辈子都不会换行业。
为什么地理位置这么重要呢?在美国50个州,基本每个州都是独立的,比如你可能前30的学校,去另一个州找工作的话,可能不如当地一个差不多的学校有竞争力。第二点是因为实习机会是走向就业非常重要的一环,除非你的program在全美都很有影响力,即使你在村里,比如密西根,UIUC每年都有一些大企业跑去招学生,除非是这种情况。如果你专业不是牛的话,地理位置就很重要了,为什么纽约不是很出名的学校的学生如果好好混的话,在纽约找到工作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比如你要学商科,你周围商圈的环境一定能影响到就业情况,再比如你学会计,特拉华虽然经济不是很繁荣,但它是个免税州,所以很多大公司的总部都设在那里,对会计类学生的需求也是蛮大的。所以地理位置是master考虑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毕业生走向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个program含金量很直观的表现,另一方面校友资源的帮助是蛮大的,校友的内推很有影响力的,如果你拿到一个内推面试机会,比你正常投简历拿到offer的几率要高很多,所以往届毕业生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还有一个因素,我觉得留学很重要的一个价值在不同文化的碰撞,这样的体会。如果你说学习专业知识在美国的实验室可以做,在中国的实验室也可以做。真正重要的是文化的碰撞,基于这两点我会优先推荐美国的教授,如果真的对奖学金有需求的话,同时中国教授对奖学金比较了解情况,同时你在国内学校又比较有实力,选中国教授套中的概率会比较大点。
除了老板的实力,PhD已经做了很明确的专业细分了,如果这个系专业比较强,牛的教授比较多,你能学到的东西也比较多,这样学校的出身对你未来的圈子也是有影响的,所以你的program的专业实力在业界的声誉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奖学金。读PhD如果没有奖学金基本是很奇葩的事情了,不太有人会拿一百万去个PhD,最多也就是第一年没有钱的时候,家里又有钱,可以考虑自费,后面如果没有funding的话,就太悲催了,本身那么多的时间,机会成本,没有钱基本是不可以考虑的。
从哪里可以获取需要的信息?
1、官网;
2、小米;
3、靠谱的人脉(同学,学长,导师,教授,亲戚)
4、论坛(理工科:寄托,一亩三分地,gradcafe;商科:CD,尚友)
接下来我们来讲下获取信息的问题,信息是选校很重要的因素,有信息我们就可以比较容易做分析,判断就会准确一些。第一个最重要的获取信息渠道就是官网,其实很多学校已经把需要的信息在官网展示出来了,如果大家认真把官网扒透了很多信息你们都可以得到。比如program的课程设置,教授的研究方向,系里最近几年拿funding的情况,录取的流程等都已经有了。
此外小秘套磁也是一个渠道,我在套磁那堂课已经讲座,小秘这边可能有一些官网上没有列出来的信息是有可能问的到的,比如你GPA有问题。这里需要知道的是,你们提问的问题一定是对方能知道的,比如你问你的成绩能不能被录取,小秘是肯定不知道的。但是你问他你们的GPA是不是有cutoff line,去年平均录取的GPA最低是多少,最高是多少,这种能回答的问题如果有他就会告诉你。中国学生最常做的是,我是谁,我是哪个学校的,GPA多少,GT多少,发了几篇paper,我这种情况能被你们录取吗?教授也好,小秘也好,被问了太多这种问题,他们真的觉得很无奈。
第三点人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对前两个的补充。你们会发现为什么清华北大的学生DIY成功的几率会很大,而一些双非的学生年级排名很高,成绩也很好,实力也很强,丝毫不必清北的学生差,但他们DIY成功的概率很小,是为什么呢?最重要的是他们身边没有一个圈子,信息渠道太少了,失败的概率很高,试错的成本就高,太容易出错。不仅仅是做留学申请,大家未来在做事情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如果你的朋友多,人脉广,你能做成事的几率就比以前大很多,别人帮你一把你就会少走很多弯路。你要想有很好的人脉,比如你天生家庭就很有power,后天的,就是平常有没有帮助别人,只有经常帮别人的人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才有人帮助他。就好比我现在打听一些消息的时候,我的那些学生愿意帮助我,那是因为我帮助过他们,相反很多中介就不会从学生那获取消息。做人做事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只有你真心帮助别人的时候,你才能获得别人的帮助。
除了上面三点外,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现在互联网让信息对称的程度已经高了很多,即使没有很好的圈子,也可以通过很多网络资源获取相关的信息。
设计类目前留学圈子里面没有特别牛的论坛,我有个康奈尔毕业的学生他做了一个景观设计的社区,叫风景园林青年,我觉得还是比较好的,在留学部分还没有这么细分的论坛。
对于双非来讲,双非的学生如果能找到一个靠谱的老师来教他的话,成功的概率也非常大的原因也是如此,有的时候咨询的价值也是如此,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可以帮你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你自己专研的时候会花费很多时间,我们和创这帮老师做的这些事,给你们一两年时间都能搞明白,可能没我们这么深这么系统,但基本上做申请是可以的,就像和创的老师一样,我培训他一个申请季的话,就基本上能独立上手了。
接下来我给大家演示下怎么去论坛获取资源。这部分也是很关键的,我在博客里曾提到过一些技巧,比如我拿一亩三分地做Example,找到offer汇总的帖子,找到自己的专业,用ctrl+f搜索自己想了解的学校,大家要熟悉各个学校的缩写习惯,缩写的习惯有这么几种,一种是你们看美国大学官网网址,那个缩写基本就是学校的缩写,每个学校都是唯一的。但有一些学校叫法会有多种,比如史蒂芬理工SIT,这种类似习惯性的东西大家多泡一些坛子就明白了,实在不明白大家可以问,都是从小白过来的,不知道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用心去做。大家把自己想要了解的学校去挨个搜出来,快速把学校录取的学生背景列出来,你们就可以横向对比到底哪些学校哪些学生被录取了,积累多了就有一定感觉了。泡论坛通常从入门贴,精华贴看,学会使用搜索,就能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问:申几所学校合适?
我的观点是,通常15所左右是一个比较安全的数量,冲刺,主申,保底,加一个3-4-3的比例,冲30%,主申40%,保底30%这样是一个比较安全的范围,因为申请有很多偶然因素,如果你申请比较少的话,就不太敢放手冲一些有机会冲的学校,近几年申请又比较激烈,海本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我现在已经接触到很多海本做申请了,这个竞争激烈程度真的是很变态的。
试想一下,现在每年都有几万在美国读本科的中国学生要毕业了,而且一年比一年多,但本科生找工作相对来说还是很难的,除非是前20,30的学生才能有机会找到工作,后面学校的学生只有比较拔尖的学生才有可能,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申请研究生,然后过渡,再去找工作,所以竞争度可想而知。这些学生拿着美国的GPA,拿着美国教授的推荐信,和你们相比,他们有着非常大的竞争优势。
至于比较冷僻的专业PhD通常能选的学校也就十几所学校,这个比较常见,有时候背景人脉不不见得是PhD选择的唯一因素,比如我博客上申请比较冷僻的那个学生,最后招他的教授跟他的方向并不完全相关,尽管教授想招一个方向跟他完全match能力又强的学生,但现实中没那么理想,教授也清楚,因此只要你科研能力和知识结构也还可以,他没有跟好选择的时候,也会选择你。适当把网放大一些是有意义的。我们不提倡那种海申,胡申,动不动申请二三十所学校,这种就是给人家送申请费做分母去的。
问:如果是商科,如果申不到喜欢的学校,工作两年再去申请会不会录取概率大点?
商科确实有工作经验的优势,因为商科是比较强调实战的一个学科,有工作经验无论从Diversity还是能力的锻炼,甚至在美国就业,都会有优势的。其实不仅是商科,理工科,文科也都是一样的。有工作经验,只要这个program是需要工作经验的肯定是有优势的。只不过在中国,尤其是女孩,年龄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成家立业这个顺序很早就定下来了,只要你心理够强大,能力比较强,你可以不在乎这些因素,否则的话问题还是很多的。
问:海本竞争这么激烈,国内就没有什么优势可利用吗?
国内不是没有什么优势可利用,无论是以前竞争不强,还是现在竞争激烈,竞争一直都存在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就可以了,我可能没有你的优势,那我就不跟你站一块,如果超过了我的水准。美国的学校整体布局会将就匹配程度,只要你适合的时候,他才会录取你,学校觉得你不适合的时候,一定不会录取你的,所以大家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海本的优势很明显,但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教授的要求严格程度很高,很多海本在软件背景下不会有中国学生这么丰富,所以只要自己能做的好的话,还是有优势的。
最后给大家一句话点评一下各种级别的选校思路。
Level1:找不到排名;
Level2:只看综合排名;
Level3: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一起看;
Level4:综合专排+往年录取案例;
Level5:综合专排+往年案例+其他信息;
Level6:综合专排+往年案例+其他信息+职业规划。
现在中国的整个经济状态比以前好很多,美国那边相对来说也不是最好的,有些学生想的很清楚,去美国只是学东西,开开思路和眼界,毕业后还是回国内,毕竟人脉和资源还在国内,这样的话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终极目标是毕业后找工作,还是只是学学东西体验一下回国,如果你是回国的话,那么选择一个在国内相对来说好听或者有实力的学校还是很有意义的。很多人不会细究你是什么专业等细节情况,他只是问你什么学校毕业的。
问:有条件的话,去学校实地看一看有意义吗?
实地考察是有一定意义的,你最好去约定一个Campus visit,然后学校能够接待的,这样你的信息有可能在学校里保留,这个对本科作用大点,研究生不是太看重这个,只有在所有东西都差不多的情况下,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讲述why school的时候你可以讲的更具体针对一些,学校在同等情况下你的优势会稍微有点加分。
问:比如说纽约大学,但是专业分在继续教育学院下面,在国外这种继续教育学院和国内的夜大一样吗?
继续教育学院概念上讲有点像夜大,但含金量还可以,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的话,毕竟是NYU,那样的氛围和环境还是不错的,没有更好的选择的话也是可以去的,而且这个牌子叫起来还可以。
问:如果一个学校一个学校的翻faculty工作量好大,只有这个办法了解教授和他的program吗?
关于找Faculty的技巧是这样的,第一你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你所做的东西,阅读的文献的时候就应该做这个事,而不是到申请的时候才做,尽可能对于你圈子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第二是实际操作过程中,从专业排名中看research,这部分做的好的学校会把这个领域里好的教授做细分,在某个领域里面有哪些教授在做,其他领域的教授你可能就不用看了,除非有一部分系网页做的不好的话,你只能从list里面挨个去翻了。想缩小范围的做法,我建议你用很简单的邮件问教授今年招不招学生,这个过程不是找招的教授,而是淘汰掉不招的教授,不招的教授会很快告诉你,这样你就可以把精力放在那些有可能招的教授那边,这样不会太浪费时间,你要想做到针对性的话,这部分没有捷径可走。
当然还有一个小技巧,比如说有一个关系比较好的教授,你可以让他给你推荐他认为适合的教授,因为这些教授可能都知道其他教授在做什么东西,或者他的学长之类的在做什么项目,他们之间有一些交集,这样的推荐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你的工作量。